“我们希望未来,能流传下我们顽固的责任,受到召唤,敦煌。”
近日,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舞台上,随着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上海的第三场演出落幕,该剧2024年的演出圆满收官。
从北京首演到上海亮相,观众跟随舞台上年轻的敦煌数字研究中心实习生,借由敦煌不断流转的千年时空,沉浸式感受华夏历史的恢宏与广阔,为中华文化的璀璨与瑰丽自豪。
以“剖面式”表达打开敦煌
“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
2024年,适逢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决定创作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将中国戏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焕发敦煌文明的时代光彩。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置身于熠熠生辉的艺术宝库敦煌,“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常沙娜曾说,她在大漠荒烟中修习着自己艺术人生第一阶段没有学历的学业。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带领的主创团队,也在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的创作中,完成了一次“历万难而悟万法”的修行。
面对浩瀚的敦煌文化,作为该剧编舞、导演的田沁鑫在创作中一直小心翼翼:“我们的才华或许够不到伟大的敦煌艺术,那就需要我们用胆量和勇气来创作。”
今年5月,田沁鑫带领剧组赴敦煌采风,这也是她第一次去敦煌。“我对敦煌的印象来自妈妈画的那些工笔画。或许我没有那么强的能力把这么美妙的感受呈现出来,我只能做一个现代的故事来反衬出它的灿烂。”田沁鑫说。
最终,在灿如星辰的敦煌文化与令人肃然起敬的“莫高精神”前,团队选择用一段横跨法国、敦煌两地的百年守护故事,以“剖面式”的最新表达打开敦煌——从1935年在法国的常书鸿于战火中奔赴敦煌出发,以百年为期延伸至未来的2035年,与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形成强烈的呼应。
数字技术并非只为吸引眼球
“我要求团队不能以俗世理解敦煌文化,不能轻浮对待这次创作,要珍视敦煌艺术和我们的这一次连接。”在田沁鑫看来,《受到召唤·敦煌》的创作过程,不仅仅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次创新表达,也是整个团队受到敦煌文化感召,与中国艺术精神进行连接,继而回望、传承、表达的艺术探索。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次在国家级体育场馆内演出的作品,《受到召唤·敦煌》通过人工智能、影视化、动画真人融合等最新科技赋能舞台,带领观众步入“戏剧元宇宙”。为此,创作团队打造了多维立体的舞台,并从敦煌音乐元素出发,以音乐拓展戏剧边界,利用原创曲目将古典舞和现代舞融汇,结合七路威亚表演,展示出青春、时尚、未来的舞台质感。
“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艺术创作的常态。我们以更加现代的方式展现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同时为戏剧拓宽艺术空间。当然,在科技与艺术结合层面,我们会严格把握尺度,数字技术并非只为吸引眼球,而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敦煌文化的戏剧空间,领略敦煌雄浑厚重的历史底蕴。”田沁鑫说。
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去挖掘
秉承中国国家话剧院积极培育青年人才的传统,《受到召唤·敦煌》起用了包括主演张艺兴、胡晓龙、甘瑞琦、彭可、金大乘、郝丹姝在内的众多年轻演员,为舞台增添了青春活力。
分饰常书鸿和张燃两个跨越百年、性格迥异的人物,同时还要唱跳,更要演,《受到召唤·敦煌》对于张艺兴而言,无疑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挑战。“这部戏横跨的领域越多,每个领域受众的要求也就越高。无论是把它当成演唱会、音乐剧、话剧还是舞剧,对标的都是各个领域内的高水准之作,更或许会有观众将其看作是一部即时拍摄的剧场电影……但无论对标的是什么,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张艺兴说。
在敦煌采风时,置身于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之中,张艺兴被敦煌艺术的辉煌所震撼。而最为触动他的是老一辈敦煌人的淳朴和真挚。“在国家的大爱之下,他们也有小爱。在大爱的光辉映照下,他们那么真实可贵,这给了我很多灵感,让我更深入理解了角色。”张艺兴说。
作为一名“艺术领域的小工匠”,张艺兴特别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通过《受到召唤·敦煌》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代表了我们是谁。但传统文化有时像一座大山,因为很难逾越而让人望而却步。我们这代人其实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更多年轻人,让他们去发掘、创造。”
2024年12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以创新形式“燃动”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