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马上就要过去了,汽车与保险领域的爱恨纠葛,在2025会更好吗?

本文与你回顾2024年汽车和保险领域的五大现象和趋势,对于即将到来的2025,斗胆给出几点预判。

1、车主的觉醒:捆绑保险、保费换送修的模式还会有,但客户不会一直接受被套路。

2、保费事故车的反噬:事故车是重要后市场收益,追逐到极致是保司的新能源拒保。

3、保费换送修的弱化:保费可以换送修,但不应该建立在让店内投保客户的高保费之上。

4、事故维修亟待洗牌:建立在诚信缺失的事故利润能维持多久?市场、舆论会给出答案。

5、技术的进步改变规则:当智驾带来新的技术价值,风险减量,新王当立。

再简单说,关于车的保险:市场淘汰弱者、社会清洗恶者、创新塑造强者。

01、现象一:车险遇到新能源,老问题遇到新麻烦

车险保司赚钱难,遇到新能源,难上加难。

保费贵、投保难、理赔难,新能源车主的2024,各种“不幸”遭遇从年初贯穿年尾。

武汉一位车主感叹,“首年保费4000元左右,第二年被几家保险公司拒保,能出报价的,保费也直接翻了倍。离谱!”

据他讲述,“有家大公司不给报价,投诉后给报了价,但保费报到9700多元。”据他提供的报价单显示,接近8900元的商业险中,司乘座位险就将近5000元,而且报价单上的款项都不能调整。

甘肃省广河县群众马先生通过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当地保司对其公司新能源出租车只承保交强险,不承保商业险,导致公司部分车辆无法购买商业保险。经过国办、省办和监管局的核查马先生反映问题属实。经督促,留言人公司相关车辆已成功购买商业保险。

谁敢想象购买一个车险,都需要上升到国务院平台反馈问题。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长安启源A07参数图片)车主向汽车博主求助:自己的新能源车底盘发生磕碰,厂家授权售后告知车主需要更换整个电池包;但保险公司表示维修电池外壳即可,并推荐车主前往第三方汽修厂维修。

双方各执一词,让车主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最后以保险公司同意更换电池结束了这场纠纷。

新能源汽车的保险难题,客户说保司保费贵、投保难、理赔难,保司说出险率高、赔付率高、综合成本率高,各说各有理。

到底是第一性原理的问题在哪里?如何才能破解,是业内难题,更是社会期待。

腾讯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腾讯微保、三星财险、律商联讯风险信息发布了《守正创新·2024新能源车险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新能源车险产业将呈现线上化取代传统中介模式、数字技术赋能产品创新、主机厂与险企合作更加深入三个主要趋势。

车险遇到新能源,一方面是新能源的快速迭代,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到保险行业积累新的大数模型以精算定价,另一方面则是原有的保费换送修逻辑,在配件替代、修换替代和渠道替代上,保司失去了油车时代的理赔控制权。

不得已,涨价、拒保、惜赔,短期无解。长期只有靠量的积累,一如当年BBA们的赔付改善过程。但新能源车的问题,不简单是零整比的问题。

02、现象二:监管政策发力,车险综合改革有望继续深化

2024年,监管部门针对新能源保险问题的声音,不断增强。

1月,《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要求财险公司不得拒保交强险,商业险愿保尽保;大型财险公司要积极承保新能源车商业险,确保实现愿保尽保,满足消费者的保障需求。

4月,监管总局向财险公司等相关方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多条规定与保费定价相关。还有个重点提法是要推动行业研究建立高风险车辆兜底保障机制,以解决部分车辆投保难的问题,实现愿保尽保的目标。

9月,《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为重点,深化车险综合改革。

12月,《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丰富新能源车险产品,优化市场化定价机制,研究出台推动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深化车险综合改革。加强对智能驾驶等新领域新赛道保险研究应用。

“金书十二卷”,卷卷都有新能源保险的名。能不能直接药到病除缓解车险的难题?确实难!

03、现象三:保司“大战”汽修业,保险事故车零和博弈加剧

保险和汽车行业的爱恨纠葛,归根到底是客户保费利益的“分赃”。这里细分出两个小的博弈点:

其一是油车时代就有的“保费换送修”。

一方有保费,一方有事故车资源,各取所需,两全其美。没有足够保费“产能贡献”的经销商和社会修理厂,自然会被另眼看待,除非维修的报价足够低!

油车时代的保费换送修,本质是资源互换,代价是抬高车商渠道全体投保客户的实付保费。车险进入新能源时代,保险公司电车承保还为走出交“学费”的亏损期,做更多业务亏越多,自然更多事故送修换更多保费的动机弱化了。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需要用油车的利润,弥补电车的亏损。所以,对于赔付成本的极致压缩,就是最优决策之一。

怎么压缩?尽可能找工时打折更狠的维修店、尽可能用更便宜的配件,总之就是便宜就行。

其二,保险公司面对新能源车的零整比重构、总成件占比大、维修定损标准无法统一的问题,会在每个案件上“锱铢必较”。

新能源车电池出险后,主机和4S“只换不修”的强势态度,与保险公司以降本考虑“维修优先”的理赔态度,让事故理赔的冲突事件越来越多。

1月,36家维修行业协会共同向金融监管总局致信,反映关于保险公司在事故车辆保险理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信中整理了三大问题:

1)保险公司将保险承揽业务推给汽车维修企业,且违规制定了维修收费标准;

2)保险公司将事故车推给资质不够的维修企业,损害消费者权益;

3)保险公司强行将劣质配件引入维修行业,造成保险行业和汽车维修行业名誉受损。

8月2日,39省市维修行业协会联合发出了一则《消费警示:看清合格证,不让事故车再出事故》,直击当下独立售后事故车业务链路中存在的两大核心问题:

一是部分保险公司和无修理资质的修理厂进行合作,将事故车推送给这类修理厂;明明是无资质的修理厂,依旧能展开事故车维修业务。

二是保险公司通过各种形式为修理厂提供修复件,但这些修复件大多没有标准,也没有合格证。从事故车上拆下来的修复件,在没有质量保证的情况下,又被用在修事故车上。

《消费警示》建议,消费者可以用“一切以合格证为准”的原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汽车维修出厂一定要维修厂出具国家统一版式的“维修竣工合格证”。


8月4日,央视新闻《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用近19分钟的镜头聚焦售后保险事故车维修领域存在的乱象,而报道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提醒消费者:在保险事故车理赔和维修环节中,一定要关注事故车维修单位(即修理厂)、以及其所使用配件的合法合规性。这与保险公司密不可分。

这样的纠纷,屡屡在保司、修理企业和车主之间发生,变成了难倒法院的课题。


于是山东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率先在业界出台了一份《机动车车损鉴定操作规定(试行)》,《规定》明确机动车交通事故导致车辆毁损,车主或权利人要求保险公司赔偿车辆损失的,由车主或权利人对其车损价值负举证责任。对于车辆损失提起诉讼的,一审立案时应以维修完毕为原则,引导当事人维修完毕后再行诉讼。

客户投保时,没有说明去哪里修的问题。客户出险时,自然希望维修要放心、靠谱、有保证。现如今,保险事故车维修,变成了鱼龙混杂、为空成本不择手段的“明规则”,这样的局面损害的是客户对于保险公司的陷入,也必将会对哪些为控成本不择手段的维修企业造成反噬。

引用《消费警示》中的一句话:保险理赔和事故车修理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消费者有权不懂,但经营者无权欺诈”。

04、现象四:车企“入局”做保险,逐渐进入深水区

车企入局保险,新能源时代前赴后继。简要地说,一般认为有如下三种合理性:

一是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新能源车企能够掌握更多关于驾驶行为的实时数据,理论上新能源车企凭借对车和车主驾驶行为的深入了解,能够提供更合理的定价水平;

二是新能源车企普遍具有较为全面的汽车生态布局,从前端客户数据、驾驶行为数据到自营的零配件和维修服务环节,都可以在车企 App 中完成。车企直接提供车险,作为汽车生态的一部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便利的服务。

三是从提升安全性、降低风险和赔付的角度。据《新京报》报道:2023年的比亚迪股东大会上,王传福谈及新能源车险业务时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保险行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主要是由于整车设计和售后服务环节存在脱节。

例如,电动车上的一节动力电池出现损坏,目前需要更换整个电池包,不能拆件维修。王传福称,比亚迪正在探索优化产品设计,如探讨可能通过拆解式维修降低保险赔付成本。通过拉通保险、产品设计等方式,比亚迪将进一步降低保险业务中的各项成本和费用,让新能源汽车的保险不但不赔钱,还可以赚钱。

针对新能源车的保险难题,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建议:一是主管部门要促进车险公司的竞争,推动新能源车保费降低;二是参考国际做法鼓励新能源车企依托大数据提供车险服务。新能源车企入局保险,在2024,逐渐进入深水区。

3月7日,宝马(中国)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开业。

5月13日,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财险”)开出了首份保单,标志着比亚迪正式进入保险行业。

7月30日,特斯拉保险经纪(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注册资本 5000 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为保险经纪业务。

11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法国巴黎保险集团联合德国大众汽车金服海外公司在京筹建设立北京法巴天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小米集团旗下公司天星数科也是这家新财险公司的股东之一。

小米集团的加入,背后有着新能源车在运作,未来这一新的财险公司又将如何搅动新能源车险市场,哪些人将主导这家新财险公司的运营,颇受关注。

新能源车企做保险,不再是简单的与保司总对总谈判,也不应从单纯售后视角的保费换送修。新能言、新场景、新模式,需要在场景、数据和用户触点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新能源车企去把握,这也是改变与保险行业零和博弈最好的破局点。

援引财联社报道,11月21日,蔚来汽车CFO曲玉在2024汽车金融产业峰会上直言:未来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实质是“保险”,自动驾驶的价值创造包含两个部分,减少事故和解放精力。曲玉表示:

“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后在减少事故的同时车险保费规模会下降,解放精力则创造了更多的时间价值。自动驾驶的时代到来后,由于投保主体发生改变,在自动驾驶状态下发生事故车企要承担事故责任,这部分价值会通过前述的保费下降、解放精力来体现,并以一个订阅费的形式出现。”

技术的进步的价值,应该是让消费者受益,绝不是让客户“挨宰”。新能源车企做保险,绝不应重蹈覆辙让忠实客户交高保费换取送修的老路。

05、现象五:智驾呼唤新车险,是噱头更是需求

智能驾驶,在2024年,离我们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年初,极越率先喊出了“智驾保”的噱头,虽虽非直接保障智驾,却开创了智驾场景保障先河,覆盖高速、城市、泊车等场景,启用高阶智驾功能即享全程保障。至于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


6月,北京市经信局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其中第三十五条【保险保障】中提出,申请利用自动驾驶汽车开展创新活动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承运人责任险、乘客意外伤害险,以及投保一定责任限额的其他交通事故责任商业保险或者向金融机构开立一定额度的交通事故赔偿保函。

7月,无人车“萝卜快跑”登上了热搜,武汉街头出现了多台全无人驾驶汽车,在网络引起热议。根据《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草案)》第三十九条,智能网联汽车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商业保险。使用智能网联汽车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网约车)、道路旅客运输的,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

赔偿方面,《实施指南》进一步指出,车辆在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确定各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

具体出事后由谁担责?《实施指南》明确,车辆在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未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按照现行规定承担责任;在自动驾驶系统激活状态下发生违法或事故的,试点汽车生产企业和试点使用主体需在规定时间内向相关部门提供证明材料,若未按规定提供材料,需承担事故责任。

虽然各地承保公司、保障责任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投保险种主要为商业三者险、车上人员责任险、车损险、承运人责任险等。

10月,特斯拉最新的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以没有方向盘和踏板的形象亮相,标志着特斯拉在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的正式布局。没有方向盘、没有踏板,未来的汽车卷到如此,未来保险,注定要与过去会有所不同。

11月,平安产险宣布与赛力斯推出行业首个智驾保障服务计划——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其将覆盖智能泊车、智能驾驶等8个场景,提供针对性的智能驾驶责任风险保障方案。此权益在备注中特别提到,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包含有三个启动前提:非营运和非比赛竞赛用车、交强险和商业险(车损全额)须在有效期内、事故发生时智驾功能处于开启状态且交警判定本车在事故中有责。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要深化新能源“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三纵是指三种驱动技术,三横则是指 “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则是网联与智能化技术的核心。自动驾驶车辆不同于传统车辆,保险业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和承保模式。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的保险责任风险归因将从驾驶员转向车内外实体。这意味着,自动驾驶技术作为交通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正在变革和颠覆传统汽车保险。

未来的很长时间,燃油车时代的保费换送修还一定会存在,新能源车的保险难题也无法短期内得到治本的解决,保险行业和汽车后市场的打打杀杀也注定会更加惨烈。

但是也要看到车在变、车企在变,车的保险也注定需要发生迭代和进化。2025会更好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