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今年以来,红古区以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在农业农村工作中坚持“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协同推进,持续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聚焦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集中资源支持脱贫群众增收,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夯实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做好动态监测守底线

红古区通过抓动态监测守底线,按照“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的要求,对全区649户1901人脱贫户和9户36人监测户重点关注,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同时,充分发挥“甘肃一键报贫”平台作用,共收到“甘肃一键报贫”申报88件,办结率100%。

在教育帮扶中,严格落实国家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学前教育幼儿资助政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健全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定期对28名残疾适龄儿童学生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实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零辍学。为83人发放“雨露计划”补助12.45万元。

在医疗医保服务工作中,定期核查脱贫户参保情况和医疗救助情况,649户脱贫户和9户监测户城乡医疗保险率为100%,大病专项救治覆盖率为100%,糖尿病、高血压、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等四种主要慢性病救治覆盖率为100%,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抓安全生产除隐患

红古区全面开展农房抗震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累计投入区级农村房屋抗震改造补助资金50万元实施农房抗震改造28户。完成农村厕所粪污集中处理项目3个,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284座。

在饮水安全方面,累计投资148.78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维修改造工程和平安水厂人饮工程维修改造工程,全区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过渡期内兜底保障政策,保持过渡期社会救助政策总体平稳。对全区现有农村低保对象706户1625人发放农村低保补助资金695万元;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96户102人发放农村特困供养补助资金109万元,做到了“应兜尽兜”“应发尽发”。

稳岗就业助农民增收

该区严格落实劳务输转、劳动力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就业帮扶政策,发放223名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一次性交通补助、劳务奖补和生活费补贴48万元,开发共管共享员、生态护林员等农村公益性岗位231名。

同时,充分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专项用于发展产业。全区已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97户476万元,做到了“应贷尽贷”。全力发挥小额信贷的“造血”功能,帮助农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户解决扩大生产需要的资金,助力农村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

衔接资金项目促带动

该区坚持以衔接资金项目为主要抓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户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全区共投入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611万元,共实施项目45个。

在乡村美化提品质方面,该区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路径,纵深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一美化”“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清理村庄内外柴草杂物7370处13310吨,拆除违章建筑、残破墙、违法违规广告牌匾2108处、18120余平方米,持续整治店外经营、乱停乱放、乱挂乱接5590处,建成“四小园”732处,种植绿化苗木16万株。

培育产业促增收

红古区实施“高原夏菜扩面、设施农业增效、畜牧业提质、加工业延链”四大强基促产工程,建成河嘴休闲采摘园、新庄万亩果品基地、金砂台肉羊养殖等规模化种养基地13个,新增新型设施农业600亩,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示范带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建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完成交易800万元。高质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成苏家寺村青储草加工、湟兴村农产品深加工等村集体经济项目5个,预计年底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194万元,村均收入达到35.12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690人,实现“产业+务工”双增效。

打造最美生态廊道

该区坚持优化整合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对群众关注度高、基础设施薄弱的重点领域集中攻坚、破立并举。全力推进湟水—大通河生态修复治理、谷丰渠中型灌区改造提升、河滨缓冲带建设等13个项目,新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40公里、农村产业路18公里,改造县道318线窑街至乐山段2.84公里,完成农村公路防护养护工程23公里,打造甘青创新示范区最美生态廊道。

来源:兰州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