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的王文驿,枪声在狭长的山垄间回荡。红17军血战突围,数千名战士倒下,鲜血染红了山谷。

作为军长的张涛在战士们的拼死掩护下勉强逃出生天,但这场惨败几乎摧毁了鄂东南红军的主力。



从那之后,张涛消失在革命的视线中,成为了一个不知去向的逃兵。

谁也没有想到,他竟会在抗战中出现在国民党的营帐里,摇身一变成了一名敌军营长。

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解放战争后,他又悄然脱离国民党,返回老家。

建国后,他不仅未被清算,甚至当上了村长,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这样一个叛变者,为何能被党组织宽恕?



张涛和红17军的鄂东南战役

1933年,张涛被任命为红17军军长,带领着这支队伍,在鄂东南苏区迎来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9月,国民党军队对鄂东南苏区发起第四次“围剿”,大批敌军分路而来,企图通过合围彻底摧毁苏区的抗争力量。

面对强敌,张涛迅速带领部队投入战斗。红17军在他的指挥下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抓住敌军行动迟缓、补给线较长的弱点,多次伏击敌军。



经过多日的激战,红17军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

战士们纷纷欢呼,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胜利的喜悦没有持续太久。就在苏区上下沉浸在这场胜利的余韵中时,蒋介石并未善罢甘休,很快调集更多兵力,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发起了新一轮的“围剿”。

这次“围剿”规模更大,敌军人数更多,火力更为凶猛。



为寻求更有效的作战策略,张涛接到命令,带领主力前往通山石门楚王山参加中共鄂东南道委扩大会议。

到达楚王山后,张涛和其他军政领导人聚集在会议室内。

这个用木头和竹子搭建的小屋虽然简陋,但却是整个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中枢。



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一致决定采纳“红17军主力红三师集中兵力朝鄂南发展”的战略计划。

鄂南地区的群众基础较好,敌军在该地的统治相对薄弱,这为红17军的战略部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张涛作为红17军的军长,着手对部队进行调整。

首先,他将红三师确定为此次行动的主力部队。

这是一支在过去战斗中表现出色的队伍,战斗力强,士气高昂,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山区作战经验。

张涛从红17军其他部队中抽调了一些骨干力量补充到红三师,以增强其战斗力。



随后,张涛组织人手对现有物资进行全面清点和分配。

敌军“围剿”造成根据地的资源极为紧张,许多部队的粮食、弹药和医药物资都已经接近枯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涛指派后勤部队迅速与根据地群众联系,筹集粮食,并修补现有的装备。



战士们将武器拆卸清理,磨利刺刀,修补破损的鞋子和衣物。

一些因长期作战而破损的枪械在简陋的工作坊里被技术员一点一点修复,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一切准备就绪后,红三师和其他支援部队按照计划开始向鄂南地区集结。



木石港的战斗与战略失误

1934年1月,张涛主持了一次重要的军政干部会议,会议在一处隐秘的山间召开,几名主要干部围坐在简陋的木桌旁,桌上摊开着地图和情报资料。

张涛简要分析了当前的敌我态势,随后宣布他和叶金波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带领主力部队向木石港发起作战行动。



会议结束后,部队立即开始行动。木石港地形复杂,敌军在几个关键位置修建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火力网,对红军构成极大的威胁。

张涛和叶金波分工明确,指挥红17军分多路包围敌人。



战斗在木石港一带迅速打响。红军的第一轮突袭直击敌军的薄弱环节,战士们借着夜色接近敌军阵地,炸毁了外围的一处哨所。

敌军闻声而动,慌忙组织防守,但红军早已占据了有利地势,集中火力压制敌军的反击。



机枪手迅速占据高地,对敌军的火力点进行精准打击,红军步兵则借机冲锋,逐步瓦解敌军的阵地。

碉堡内的敌军试图顽抗,但红军战士使用炸药包直接将碉堡炸毁,几名幸存的敌军士兵被迫投降。



连续几天的战斗中,红17军士气高昂,每一次冲锋都势如破竹,敌军阵地一个接一个被攻陷。

木石港的几处重要碉堡被彻底拔除,敌军伤亡惨重,被歼灭近千人。

战斗结束后,红军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包括数百支步枪和轻机枪。



然而,胜利的喜悦让部队陷入短暂的松懈。

战士们开始放松警惕,一些干部也未能及时意识到战斗后的潜在危机。

张涛和叶金波在总结战斗胜利后,将主要精力放在战损统计和后勤整顿上,没有立即组织部队追击残敌。

木石港地区残存的敌军在混乱中撤退,迅速逃往后方会合,并向鄂东南的敌军指挥部报告了战况。



王文驿的惨痛教训

敌人迅速集结重兵反扑,对红17军形成了逐步收缩的包围网。

此时,红17军在木石港的部队因分散驻扎,防御准备不足,难以迅速集结展开有效反击。



敌军的进攻以火力压制为主,山谷间不断回响着密集的枪炮声。

红17军的前沿哨兵很快被突破,敌军的先锋部队逐步逼近主力驻地。

张涛迅速组织部队撤离木石港,试图向北突围。

然而,由于敌军的兵力部署严密,红17军的每一步行动都受到强大火力的压制。

在狭窄的山路上,红军的行军速度被严重拖慢,部队的队形也被打乱。

红17军被迫分成多个小股部队,各自寻找突围的路线。



到了1934年1月下旬,红17军主力行至王文驿时,敌军已经完成了对其的全面合围。

王文驿地形极为不利,四周环山,仅有一条狭长的山垄作为主要通道。敌军占据了山垄两侧的高地,将红17军死死堵在山谷之间。



面对敌军的重重围堵,红17军展开了顽强的突围行动。

由于地形狭窄,三个团的部队难以展开有效的战斗队形。

敌军的火力密集,红军士兵一旦冲出山垄,便成为敌人枪炮的目标,伤亡急剧增加。



张涛和指挥机关的成员也被困在山垄之中。

他们试图指挥部队重新集结,但敌军的进攻过于猛烈,红军各部的联系被完全切断。

整个部队陷入混乱,战士们只能以班排为单位进行分散突围。

在敌军的火力压制下,红军的战斗力逐步减弱,大部分士兵壮烈牺牲,仅有少部分人成功突出重围。



在突围过程中,红17军的机枪连成为掩护全军的中坚力量。

这支由王义勋和刘青山带领的队伍坚守在最后一道防线,用有限的弹药与敌人对峙。

他们利用地形死角,将机枪架在隐蔽的岩石后,对敌军形成反向火力压制。



敌军屡次冲击,但机枪连凭借精准的射击和灵活的阵地变换,硬生生拖住了敌军的步伐,为张涛等人争取到了宝贵的突围时间。

最终,机枪连的数百名战士几乎全部牺牲,但他们的英勇牺牲让部分指挥机关成员成功撤离了包围圈。

突围后的红17军几乎只剩下零星的部队,人数已经不到当初的一半。



张涛的彷徨与最终归途

王文驿突围后,张涛在红军战地医院接受治疗。

王文驿突围战的惨败让部队元气大伤,许多指挥官已经被追究责任。张涛伤势虽重,但还能勉强行动。

在医院中,他注意到巡视的医护人员和警卫逐渐减少,他悄悄逃往河南一带。

河南地处中原,远离湘鄂赣根据地,对他来说是一个隐藏身份的好地方。

他衣衫褴褛地混迹于街头,靠打短工和干杂活维持生计。



抗日战争爆发后,整个中国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张涛得知各地都在征兵抗战,国民党军队为了扩充实力到处招募士兵,他选择了投身其中。

因为他早年在红军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注意,被提拔到营长。



抗战胜利后,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张涛再次陷入困境。

他不愿意为国民党卖命,在解放战争中,他多次借机拖延,甚至在战斗中故意采取保守的战术,避免与解放军直接交战。

高层逐渐不信任他,他在部队中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



到了1949年,国民党政权节节败退,解放军的胜利已成定局。

张涛悄悄带着家当离开了部队,返回了自己的老家。

他隐姓埋名,试图以普通农民的身份继续生活。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开始清查敌特分子和国民党残余势力。

张涛担心自己的过去会被揭发,于是决定主动向党组织坦白。

经过调查核实,党组织确认他并未犯下重大罪行,因此决定对他从宽处理。



在此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张涛积极参与。

他认真执行党组织的政策,与村民们一起下地劳动,组织大家清理田地,划分土地。

由于表现突出,他被推举为村长,负责管理一些日常事务,一直平安度日到去世。

参考资料:

[1]谢庐明,何清.中央苏区红军模范制度建设述论[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45(5):17-2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