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丽红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每次听到这首歌,就想起小时候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它温暖了我的童年时代。


小时候,人们穿的都是普通的布鞋,穿皮鞋的人少之又少,商场里卖的也都是应季的布鞋。尤其在农村,家家日子过得比较紧巴,买不起鞋,都是自己制作。做布鞋的材料相当紧缺,把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旧被单和做衣服剩下的边角余料收集起来,在冬天不能出工时,母亲将这些东西拿出来,洗干净、铺平,在一张门板上,涂上浆糊,一层一层地往上拼接,放到太阳下晾晒,等到晾干后揭下来,就完成了做布鞋要用的袼褙子。



袼褙子打好了,这只是做鞋若干工序里的一项。母亲从她的“百宝箱”里拿出鞋样子,根据每个人的脚底长度模型下料,再用白棉布或黑棉布把边沿包起来。鞋底一般得用3层袼褙叠加在一起,用线麻绳纳在一起,也就是我们说的“纳鞋底”。纳鞋底是一项需要时间的工程,鞋底上密密麻麻的针脚,看上去都让人打怵。母亲白天没时间,通常都是在晚上点灯熬油完成。鞋面上还要用针缝制鞋口,最后把鞋帮和鞋底连接在一起,那叫“上鞋”。上鞋时,鞋底是很难扎透的,母亲先用铁锥子扎透鞋底,再用那根穿着粗麻绳最长的针从鞋底的这边穿进去、从那边拉出来。若长针穿不过时,母亲就会用中指的顶针顶一下,就可以拉过长针了。每次上鞋,扎手的事必不可少。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翻箱倒柜收集做鞋的材料,抽时间打袼褙子,借助白天的光亮聚精会神地缝鞋口,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飞针走线纳鞋底……母亲纳制的布鞋做工精致、技术娴熟,纳完的鞋底线绳均匀有致、横竖成行,赢得左邻右舍的青睐,大家做鞋时也常常请母亲指点和帮忙。现在想来,母亲应该称得上是一位出色的做鞋工匠。寒冷的冬天,穿着母亲纳制的棉鞋,脚底下暖暖的。我深知,每一双布鞋,不仅饱含着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意,也浸透着她的心血与汗水,伴随着我们兄弟姐妹的健康成长。



现代社会,虽然皮鞋、旅游鞋成为时尚,但布鞋轻便、舒适、养脚的优点始终在市场和人们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像“老北京布鞋”仍是畅销货。穿上布鞋,仿佛能感受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意境。


母亲纳制的布鞋是我一生中穿过最温暖、最舒适的鞋子,这是母亲艰辛的缩影,更是母亲无私的爱。穿上这双鞋,它告诫我要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稳重前行,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 辑:邢高笥飘

美 编:房斌

责 编:宋子光

出 品: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偷得片刻之闲

与您悦读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