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动,让妈妈来,你还小搞不定。”
“你是小孩子,大人说话不要随便插嘴。”
“这道题应该这样写,来妈妈帮你?”
“衣服给你选好了,今天就穿这件吧。”
这样的话,你是否在成长过程中有听过?是否也对孩子这样说过?我身边有80%以上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
中国青年报曾经对2011名受访者做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94.6%的受访者觉得,家长对孩子有“大包大揽”的现象。
在父母“大包大揽”下成长的孩子,依赖性较强,性格极端且不能独立处理问题。
父母总希望自己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为何全身心的投入,却未能得偿所愿呢?其实,和父母的育儿方式有很大关系。
父母“喧宾夺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给孩子好的未来,会不知不觉地关注孩子生活的点滴,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大到选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
父母总想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替他们做决定,认为这样才能让他们少走弯路。
殊不知这样的关爱,是在“喧宾夺主”孩子的人生,只会适得其反。如果,事事都要替他们做主,孩子跟“提线木偶”有什么区别呢?
每次回老家,经常听家里人提到一位远房亲戚,按辈分来算要称他一声“舅舅”。据说,这位舅舅已将近50岁,未娶妻生子,整日与电脑作伴。父母已将近80岁,却未能得到儿子的照顾,反而还要想着给这位舅舅多留点钱。
听家人说,幼时父母很疼爱他,事事为他考虑周全,托人找工作,介绍不错的女孩子,但最后都不顺他心意,变成“啃老”一族。
不知道,年迈的父母看到自己宝贝了一辈子的儿子,如今还是“孑然一身”,会不会后悔“喧宾夺主”儿子的人生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他们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自己做决定。如果总是被父母安排、控制,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就无法得到发展。慢慢就变得沉默寡言,将自己封闭起来。
孩子的三大深层渴望
最近有一句让我受益匪浅的话:教育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重要。这是培养优秀孩子的诀窍,因为当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以及学习的动力才会得到提升。
而让孩子觉得自己重要,则需要满足他们的三大深层渴望:安全感、自主性和归属感。
其一,安全感
朋友们经常说,我家孩子胆子很大,总是敢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自己去找服务员点餐,自己敢上台表演等。
其实,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他们的胆子,而是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
孩子天生就渴望安全和稳定。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寻求这种安全感,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是:物质满足和情感支持。
对于孩子的物质满足,父母基本都可以满足,比如食物、穿衣、住所等等。而情感支持,则是指孩子在精神上得到关爱和支持。给他们足够陪伴、关注、鼓励和理解,才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和关注的,从而产生安全感。
其二,自主性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自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具有自主能力的孩子,可以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会过度依赖他人;同时,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而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就需要给他们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比如,要减少“妈妈来帮你”、不行,你不会”、“危险,还是我来吧”等父母占据主导权的话语、行为,而是多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去尝试,去做决定。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最高需求,是个体才能在适宜环境中充分发挥,实现理想抱负,达到个性发展和人格和谐的状态。
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就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不仅可以锻炼独立思考能力,还能让他们更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
Tips:在自己做主的过程中,孩子会找到乐趣和成就感,内心也会更加充盈和满足。
其三,归属感
“归属感” ,是指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依赖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研究发现,父母过度保护或者忽视都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全和孤独。这种不安全和孤独,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
孩子的“我是值得尊重的”、“我是不应该受欺负的”“我是被爱的""我是可以快乐的”,都是和家长相处的过程中形成的,然后他们会带着这个自我认知和他人相处,让他人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对待他们。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归属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接纳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爱着的、是被接纳的、是有价值的。
有研究发现,一个有强烈归属感的孩子,通常拥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和更高的幸福感。
凌晨妈妈来叨叨:
低层次的父母喜欢不断插手孩子的事情,而聪明的父母,从不会对孩子事事管束,而是懂得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自主做选择,让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很重要,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有主见和创造力,也更有自信和独立性。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