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11月14—1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31次放射学学术大会在上海市召开。本次会议以“规范创新,引领发展”为主题,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动医学影像学科的规范与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放射学领域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场学术盛会。
刘士远主任委员致辞
▉▎主旨报告聚焦前沿,引领创新
主旨报告环节,分会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刘士远教授以“医学影像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与挑战”为题进行了分享。他从国家相关政策、医疗设备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家医疗任务从治疗转向主动健康和重大慢病的防控5个方面梳理了当前的发展机遇,并结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金征宇教授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认识浅谈了放射学的未来。他指出,放射科医生应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由幕后服务者转变为台前直面患者的专业人士,开设放射专科门诊,作为患者初评和分流的首道关卡,并根据影像检查结果为患者转诊到合适的专科门诊或多学科会诊。远程医疗作为未来放射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特别是5G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教授则聚焦于如何规范指南共识的制定问题。近年来,指南共识的发布数量迅速增长,但质量参差不齐。他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指南共识质量评价方法,并指出我国正在自主研发的指南自动化评价人工智能系统具有自动化数据分析、遗漏信息少、分析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预计将于2025年上线。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院陈敏教授以“构建行业标准,影领健康中国梦”为题从卫生健康标准构建背景、医学影像领域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医学影像领域标准构建内容及组织实施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提出了医学影像行业标准构建的思路和具体实施办法,旨在推动放射影像数据库的建设和医学影像领域的发展。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广东省人民医院梁长虹教授以“驱动放射医师自我素质提升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他提出,放射科医生多项能力的协同发展需要科室管理者与临床医生共同努力。在业务能力方面,包括放射诊断全自动质控系统应用、自建知识库建立等;在科研能力方面,需到顶尖医学机构学习,凝练学科科研方向等;在教学能力方面,建立放射科住院总制度等;在管理能力方面,倡导人人参与管理;在学习能力方面,创造学习条件与氛围等;在个人品行方面,以党建引领科室文化建设等。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真林教授分享了“智慧质控赋能基层放射影像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容。他分析了基层放射影像学科的难点与质控问题,提出人工智能智慧质控或将成为新的突破点。面对基层拍片质量不规范等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医联体图像质控、解决重复性劳动、支持全科室图像质控等,还能通过新技术新设备赋能影像全工作流,助力基层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Claudia Henschke教授分享了“胸部低剂量CT的使用历史和发展方向”的报告。她指出,低剂量CT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能够显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实施低剂量CT筛查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积累。
复旦大学田梅教授带来了“人类表型组时代的分子影像与核医学新机遇”的报告,她指出,分子影像技术在解析个体表型特征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核医学有望推动医疗模式升级,探索人体奥秘,实现临床实践转变。
柏林夏里特医科大学Bernd Hamm教授带来了题为“如何在European Radiology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在该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流程和标准,强调了研究原创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田捷教授借助多个国内外临床案例,对“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加速医学影像基础到临床的跨越”课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沈定刚教授以“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应用与展望”为题,深入探讨了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高家红教授详细介绍了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时阐述了该技术当前在医学诊断和生物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现状,深入剖析了高场磁共振成像在提升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方面的显著优势,并对其未来在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治疗中的巨大潜力进行了展望。
欧洲放射学会董事会主席Carlo Catalano教授以“下一代放射学”为题进行了分享,对当前放射学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刻剖析。
法国放射学会执行委员会主席Marie-France Bellin教授针对肾脏肿瘤领域,以“肾癌成像的新范式”为题,系统阐述了肾癌成像技术的最新突破。
德国放射学会候任主席Christiane Kuhl教授围绕“乳腺癌筛查:新思维”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探讨,融合了前沿科技与人文关怀,激发了与会者对乳腺癌防治新策略的思考。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Carol Wu教授进行了题为“胸部成像中人工智能的务实实施与未来发展”的主题演讲。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胸部成像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其对未来临床实践的深远影响。
▉▎多样化学术活动,精彩纷呈
本届大会特设国际会场,涵盖中法、中德、中欧、中韩及“一带一路”等多场国际专场,彰显了大会的国际视野与开放精神。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携手候任主任委员陈敏教授、副主任委员宋彬教授、秘书长萧毅教授及国际交流工作组组长王梅云教授,与法国、德国、欧洲、韩国放射学界的领军人物进行了深入而友好的交流。
本次会议期间共发布了《中华影像鉴别诊断学从书·中华临床影像征象库》丛书、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Imaging in China、《放射科诊疗质控标准与管理规范》《胸部影像诊断学》(第3版)中文版译著、《格·艾放射诊断学》(第7版)中文版译著、《肺结节科普问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科普问答》《心血管疾病科普问答》等书籍。
汇聚全国放射学领域的精英翘楚,智慧与技艺的巅峰对决——2024年群英会全国总决赛也于会议期间举行。本次大赛由刘士远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议现场参与度高,座无虚席,反响热烈。各位选手展现出了扎实的学术素养和卓越的实力,精彩的案例分析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
此外,本次大会还举办了全国医学影像质量提升创新案例大赛和科普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放射医学领域的优秀案例和创新成果,还提高了公众对放射医学的认识和了解。
本次大会共设置了1个主会场,4个主旨报告会场,21个分会场,设置学术交流场次226场,主旨报告15个,专题发言590场次,论文发言548个;会议征文投稿13 336篇,其中,专题发言37篇,论文发言530篇,电子壁报6621篇,书面交流5398篇,微课投稿90篇,演讲比赛投稿59篇。本次年会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放射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未来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放射学领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供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