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了!”12月初,“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在这次项目申报材料中,年画、庙会、祭祖习俗、龙舞、元宵节、灯会、灯彩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参与其中,江苏的南京秦淮灯会、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无锡泰伯庙会也在列。


秦淮灯会 视觉中国供图

春节申遗对于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有何启示?江南时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结合江苏非遗实践,探讨传统非遗与当下生活的联结、文化传承的新思路、新路径。

非遗+,江苏非遗亮点多多

“12月4日,我们都非常高兴,尤其是从事民间文艺的人。”在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国欢看来,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和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参与其中,是自发、自觉、自娱、自乐”,春节申遗成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世界认同的表现,作为“参与人数最多的非遗”,对于非遗传承也意义深远。


《和合致祥·一团和气》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珍贵古版

江南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江苏全省非遗传承妙招不断、亮点频出。江苏2024首届“非遗生活荟”,以户外沉浸式游园节的形式,让更多非遗项目走入生活,重塑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和想象;苏州推出非遗短剧《我是苏非非》,步入“非遗+短剧”的全新赛道;无锡开展“百匠千品”涵盖5个方面11条具体举措,让非遗“老手艺”创造出“新经济”;扬州以“早茶+非遗小剧场”带给游客沉浸式新体验,成立扬州非遗文创中心挖掘非遗当代价值;连云港市出台《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扩大传承队伍……

近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遴选了24家非遗创意空间名单并正式公布。在上榜的盐城八大碗非遗创意空间,观众不仅可看到作为盐城民间菜代表的八大碗的地方食材等,还可以近距离观看制作过程,品尝正宗的盐城八大碗菜肴……据介绍,该空间所属相关企业2023年全年创造营收近亿元。非遗创意空间成为焕新“老手艺”,撬动“新经济”的重要阵地。

“江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面敢于创新。”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看来,这表现为积极办好“三类活动”。一是定期定点举办专题性节庆活动,如中国昆剧艺术节、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等;二是利用每年一度的“文化自然遗产日”“博物馆日”等开展系列活动;三是积极支持传统民俗活动,如秦淮灯会、溱潼会船、白茆山歌会等等。此外,拍摄制作相关题材宣传片,如电视栏目《传承人》、纪录电影《天工苏作》等。同时,抓住各种重大全国性或外事活动机会,向全国和世界展示、推介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非遗数字化,创新传承路径

近日,江苏非遗网站改版升级完成并上线。“为更好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江苏非遗的无限魅力,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对江苏非遗门户网站进行了全新改版升级。”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范萍向记者介绍,此次升级通过年轻化的版面设计、多维度的数据展示,实现“数字非遗”的传播目标,新增“江苏非遗地图”,提升公众对全省各地非遗的整体认知,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非遗、参与非遗。


南京剪纸 蛇年作品

数字技术为文化传承开辟出广袤无垠的崭新空间,也在不断升级非遗传承的时代新路径。借助数字之力,成为江苏非遗人的共识。早在2009年就已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近年来体系化、标准化、数智化不断创新发展,打破非遗传承“父传子、师传徒”的困局。据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会长冯晓东介绍,近日,“数智香山帮”网站上线,将与香山帮技艺相关的视频、文字、音频、图像等资料作品整理上传,向公众展示香山帮传统建筑文化和技艺的深厚底蕴,为专家学者、教学研究人员、古建筑工匠以及古建爱好者们提供了便捷的线上资源。将非遗技艺从言传身教到编撰成册再到构建数据库,“香山帮”始终与时代同频,传承传统营造技艺的精髓。

大语言模型的飞速发展也为非遗的数字化带来了新的机遇。日前,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东波教授团队联合南京大学“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基地,推出非遗领域大语言模型,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据王东波介绍,非遗对话大模型可以实现非遗的自动化传播与知识普及,并通过其强大的跨语言能力,将不同地域的非遗融合,打破语言障碍,更有助于非遗走向国际。

非遗年轻化,完善人才培养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对标“走在前、做示范”的要求,我省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工作。据贺云翱介绍,江苏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开展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工作。自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来,江苏共有178人入选,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传承人在新时代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担当,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12月16日—18日,2024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素质提升活动在淮安市举办,来自全省各地近8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现场,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提出,传承人要在不断提高传承技艺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对非遗技艺的研究,提升文化修养,实现从“工匠”向“艺术家”转变;传承人要敢为善为,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传承人要坚守非遗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涵,做到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传承人要立足江苏,讲好江苏故事,走出江苏,讲好中国故事。

高校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场域。我省77所省属高职院校开设203门非遗类课程,今年全省共招收相关专业学生258名,持续实施非遗研培计划、名师带徒计划,不断拓展传承模式。

“民间艺术与‘非遗’如何融入当下生活和社会?我们寄希望于年轻人!”陈国欢介绍,人才的梯队培养是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近年来的重点战略工作之一。他对青年非遗人寄予厚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需要提高综合素养,深入研究如何有效串联传播、直播、抖音、销售、创意、设计等方方面面。”

还有一个多月,中国即将迎来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陈国欢关注到,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多单位共同推出的2025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挂春联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他点赞:“该活动将楹联、版画、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跨界组合,并结合现代交通工具,让回家过年的人们在辛苦的旅程中提前感受春节氛围和温暖。”

江南时报记者 毛艳 徐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