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申论80+系统课


这年头,谁还没吃过抢不到博物馆门票和冰箱贴的苦。

国家文物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全面超过2019年水平……可见,“到博物馆去”已然成为社会新风尚,为人民群众提供着丰厚的精神滋养。

对于考公人来说,“文博热”既是一个社会现象,也是申论与面试的备考热点。那么,当考公人聊起“文博热”时,应该聊些什么?


博物馆热:一种文化现象

一器一物浓缩文化,方寸之间透视文明。展览是博物馆面对观众最直接的窗口,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创新展陈方式、提升观展体验,推出更多主题鲜明、导向正确、深入人心的精品展览,让走进博物馆的观众真正“不虚此行”。

博物馆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如果要寻找一处公共文化机构来了解五千多年未中断的中华文化,博物馆是最适合的场所。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了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可以在博物馆里寻根溯源。

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的公共文化机构早就有迹可循,近几年打卡当地博物馆成为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优选方案。博物馆文化资源如今已获得越来越多关注,这几年火爆全网的文博纪录片及文博节目让博物馆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博物馆热原因众多,主要是大量优质文化作品创作引发文化共鸣,观众渴望沉浸式体验以强化文化感受。

文博经济:你无法空着手走出一家博物馆

一句“你无法空着手走出一家博物馆”的戏言,逐渐变成现实。随着文创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文博经济”蓬勃发展。

手机扫描一下金属“凤冠冰箱贴”,就能实现佩戴虚拟凤冠拍照,为自己“加冕”;故宫出版社联合游戏连锁品牌推出系列互动解谜书,让读者在抽丝剥茧中收获历史知识;更有“考古盲盒”等“半成品”,提供考古工作体验同时留下一丝悬念……

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走进博物馆,当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复刻”文物,文创产品给予消费者诚意十足的仿真体验,让人们拥有更多维度的文化感知。

年轻人对文创产品的热情,也成为文化传播的助力。博物馆文创产品正成为他们表达自我、寻找认同、结识朋友的社交方式。

文创产品:能带回家的文物

“门票不花钱,文创花大钱”成为很多年轻人明显的消费特征。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11月27日,国博文创产品销售收入比2023年增长106%,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凤冠冰箱贴,销量已超53万件。

如果说国博本身就凭借每天2万人左右的客流常年成为热门景点,那么在北京,类似的抢购热潮还席卷到了更多小众博物馆,譬如近期同样成为热门款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还有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乾隆御碑亭流沙落叶冰箱贴”。

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展览、教育等核心功能的重要拓展。在文创产品的推动下,博物馆逐渐摆脱“高冷厚重”的形象,成为“接地气”且“爆款频出”的场域。

文创产品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表达,是博物馆基于馆藏文物开展多元阐释使命的体现。有价值的文创产品不仅能够折射出沧桑历史和文化变迁,更能反映当今时代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文创圈的“圈粉密码”:始于颜值,合于价值,久于内涵,忠于热爱,“它是‘能带回家的文物’,是博物馆、是文化的延伸。”

博物馆“搬”进课堂

近年来,《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博物馆条例》《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先后出台,提出要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教育作用,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合作,促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全国各地纷纷制定有关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制度文件,发挥博物馆资源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把博物馆“搬”进课堂,让文物“活”在校园已成为业界共识。送课程、送讲座、送活动,合作研学营,共同编写教材……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方式不断深化拓展,不再是割裂的“两张皮”,而是逐渐融合。

科技赋能,跨界破圈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表示,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以“跨界破圈”为关键词,通过联名合作、数字化技术等创新形式成功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参观浏览。上海博物馆则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文化体验与消费融合之路,通过推出“上博号”古埃及主题游船、“博物馆奇喵夜”等创意活动,4个月内吸引超百万人次观展,文创销售额更是突破1.5亿元。

博物馆正在从单一的展示功能向多维度的文化体验平台转型,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文博行业的经济价值,也强化了其社会教育意义。

在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看来,当代博物馆已展现出“澎湃的文化力量”。“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也是文化体验的创造者。我们希望通过‘打开方式’的多样化,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让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更加深刻。”他说。

业内人士指出,文博产业的持续创新,正在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为文化消费带来了无限可能。在年轻群体的推动下,“文博热”以新的形式激发了公众对历史与未来的探索热情。

维系民族精神、赓续文化根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博物馆体系布局逐步优化,目前全国备案博物馆已有5788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一所所保存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存、积淀和丰硕成果的“大学校”,就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根脉所在。

博物馆作为承载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维系民族精神、赓续文化根脉具有重要意义。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博物馆和文物将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内容来源:半月谈、人民日报、新华网等

公考生都在用的备考神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