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2024年岁末,进入总结和预见未来的时刻。

在文化方面,今年有两件申遗成功的大事,可圈可点。一个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另外一个就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对于首都北京来说,北京中轴线申遗,从2012年开始至2024年,历时12年,实属不易。

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北京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肯定,作为首都,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一次国际展示。

看这个时间节点,正好是从新时代开始的,也就是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珍重,以一种更为宏大的延续来映照复兴之路。

那么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文化的系统性配套,与北京的古今文明融合。否则就是孤立的世界文化遗产,突兀依存于现代都市中。

大家都知道,目前在北京中轴线两侧分别是两大核心区域的东城区和西城区。但近年来,关于将东城区更名为崇文区、西城区为宣武区的呼声不时出现,呈现出一种对历史文化的集体念想。

如今,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大国复兴之梦越来越近的新时代,再来看“东城”“西城”这种命名方式,但凡有点文化的人,多少感觉有些欠妥。我个人认为,主要存在两个弊端。

一是底蕴不足。这样的命名,无力匹配和体现首都的人文历史厚重,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说中小城市,这样简单命名也就罢了,但北京怎么可以?虽然从古至今,北京建都史仅有800多年,但北京在近现代,以及当代这个世界上,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之一,理应其重要区域的名称更有文化内涵和王者风范才够标配。

二是逻辑错位。东、西城区与北京其他区的名称不属同一类型,整体上较为杂乱,不利于系统认知。

如果以东、西两个方位指示的方式命名核心区域,那么为了整体协调,是否还应该有南、北两区?

倘若不是,那么看其他,比如海淀、朝阳、丰台、昌平、大兴等名称,还是有些内涵的,形式上至少是统一的。那么要改变的,是否应该是东、西城区的名称。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指责或者批评2010年,当时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撤销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东城区,撤销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西城区的这一决定。

从原来的情况看,可能既有当时东城、西城区相比崇文、宣武区的权重优势,以及这两个名称简单上口、便于翻译、利用国际化传播等考量的原因,就以东、西城命名了。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是2010年,还没有进入新时代,还没有2012年之后的国家和民族更大远志。

12年后的今天,无论天时、地利还是人和,将东城区、西城区更名为崇文区、宣武区的时机早已成熟,必要性已很充分。

首先,这不仅仅是北京的大事要事,也是国家之大事要事。说得再重要一些,这是进一步坚定政治站位的问题。具体不想在此展开过多讲了。当然,如果真有东西合并为“中央政务区”之类的近期考虑和落地安排,那也请及时明示于社会。

其次,这是体现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一件大事要事。崇文区和宣武区的名称承载着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粗浅理解,崇文寓意“崇尚文治”,承载着文化复兴的希望,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激发民族的创造力与凝聚力。

宣武寓意“宣扬武德”,则承载着国家强盛的梦想,通过国防的建设与持续强化,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历史经验和民族心理定势中,文治武功方能安邦治世。崇文和宣武,这两个名称不仅代表了北京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兴邦治世的体现。

恢复这两个名称,有助于唤醒北京市民及全体国民的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文化自信的进一步提升。

但也不能刻板认为,崇文区就必须“文”,宣武区就必须“武”。



最后,从首都规划和建筑风水的科学角度看,这也是一件极为关键的大事要事。

从古至今,风水布局不仅关乎城市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兴盛。北京作为古都,其城市规划与建设历来讲究“天人合一”。

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在老轴线的基础上,现在分别向北、向南延伸至国家版本馆总馆“文瀚阁”和大兴机场,长度从7.8公里延长到88.8公里。

如此的新旧衔接,如此的壮阔呈现,寓意着新时代复兴之梦的宏大演进。

将东城、西城区更名为崇文、宣武区,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北京的城市规划理念,使首都的人文布局和建筑布局相辉映衬,更加和谐、有序,从而彰显出大国首都的独特魅力。

综上,建议北京尽快将现在的东城区、西城区更名为崇文区、宣武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