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衔接过渡期以来,沪滇两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资源丰富、人才汇聚、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特殊优势,积极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各类企业投身乡村振兴,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吸纳就业创业等方面作出贡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注重顶层设计,夯实基石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精神,将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大局,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优化服务保障举措,形成政府支持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


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

(一)突出规划引领。市级部门联合、市区两级联动、前方后方联手,制定实施“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务实项目切实回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时代新要求,为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构建起宏观引导与微观实施相结合的系统方案。“三年行动计划”纳入市合交系统“公益之春”、民政部门“慈善周”以及双方携手打造的“沪滇163百万公益行动”等重点活动;探索通过“山海情深号”地铁加载市慈善基金会电子任捐码创新打造流动公益募集平台,定向投放上海对口地区公益项目。

(二)搭建对接平台。搭建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市民政局和各区组成的工作平台,各区援外干部收集受援地帮扶项目需求并完成初审,市民政局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向社会组织发布项目信息,形成“社会组织认领公益帮扶项目”的工作模式。通过这种工作模式,实现前方需求与后方资源的精准对接,切实提高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供需对接成功率。近年来,已超100个“急难愁”帮扶需求被及时认领,并落地成为了“小而美”的公益帮扶项目。

(三)优化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对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对口帮扶提出要求。修订完善《上海市对口支援专项资金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和对口合作实施细则》,强化分层分类,强化管理服务,为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务实型引领。在《实施细则》指导下,所有申请资助的项目必须认真经过真实性初审、合规性复审、专家委员会可行性评审,严格履行公示、会审、报批、公告等程序,实行一项目一协议,并且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视第三方独立审计结果按实拨付资助经费,确保真投入、真见效。

二、动员各方参与,发挥协同作用

沪滇两地整合社会资源、挖掘各方潜力,持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沪滇协作的共同意愿,深入开展一系列重大活动,促进社会力量在产业振兴、教卫帮扶、文化体育、民生保障、民族团结等领域中发挥作用,有效助推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多方助力强公益。有序开展“163 百万公益行动”,即16家基金会在2022年至2025年3年间,结对本市16个区对口帮扶的云南相关州市,每家基金会提供总价值不低于100万元的定向公益援助活动。“163百万公益行动”开展以来,已实现对云南27个重点帮扶县社会公益帮扶全覆盖。比如: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向“163百万公益行动”结对的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拨入助学项目款共计近100万元,其中“西部学子读书梦”项目资助学生450余名,“寒门学子一帮一”项目资助学生50余名。又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资助一场以“志智双扶·全面发展”为主题、“助力乡村振兴,关爱留守儿童”为目的的公益夏令营活动在宣威市落地实施,该项目历时一个月,共分为三期,每期7天,共有300名留守儿童参与,资助款多达70万元。

(二)百村结对绘蓝图。自2018年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以来,上海市国资委指导监管企业持续深化活动成效,结合当地所需和被帮扶村的实际情况,对部分结对关系进行了调整,应结对地区的部分由村企结对拓展到了县(乡)企结对。2024年,系统37家监管企业与云南112个村、22个县、4个乡(镇)签署了结对帮扶协议,形成结对关系148个,共投入资金超4000万元。比如:上海国际集团及下属上海国资经营公司与文山州丘北县曰者镇的出水寨村自开展两轮帮扶工作以来,双方落实了“爱心桑园”“爱心蚕房”“爱心澡堂”“亮灯工程”“爱心直播间”等多个切实解决当地民众需求的暖心项目,并通过“产业帮扶”“文化帮扶”结合,开展爱心直播间资助、农特产品销售及“文化遗美”项目非遗文化产品开发等一系列实践,致力于使结对村逐步获得内生循环发展动力。又如:上海城投集团下属6家企业为昭通市镇雄县下辖3个结对村在改善村级人居环境、村卫生室及道路设施改造上精准发力,3家企业先后助力堰塘中学、仁和中学教育项目,累计拨付帮扶资金450万元。

(三)千企携手促发展。切实提升支撑产业发展水平是推动产业振兴、带动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1000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响应,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活动,协同助力作用发挥明显。比如:6月份,上海浦东新区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家代表团赴云南大理州开展“民企援滇光彩行”对口合作交流活动,开展光彩事业项目,通过为当地群众纾困解难、与当地特色产业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又如:11月份,上海市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家代表团赴云南德宏、西双版纳、昆明、红河等地开展云南口岸行学习考察活动,重点深入临港昆明科技城、瑞丽沿边产业园、磨憨-磨丁经贸合作区及河口边境合作区考察调研。积极引导更多民营企业投身公益、奉献社会,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精神。

三、打造特色典型,形成示范作用

通过“前方一群人”的不懈努力和“后方一座城”的精准对接,沪滇协作打造了一批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的特色品牌,推广了一批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形成了示范带动作用。

(一)聚焦需求精选“好项目”。沪滇两地面向困难群众和困难地方,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社会组织”等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帮扶工作靶向化、精准化,推出一批聚焦困难群众关切、便于社会组织参与、“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优质项目。比如: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推出“去远方”“梦想教室”项目,针对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理性选择、合作共处等综合能力,开发了“去远方”研学旅行项目,帮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出大山,自主探索广阔的未知世界。教学团队依托梦想课程《去远方》,引领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定旅行方案,协调问题困难,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责任感。14年来,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通过全额捐赠和政府配资等多种形式,在16个州(市)、64个县(区、市)的355个学校落地385个“梦想教室”,“去远方”团队达380多支,为云南省教育生态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义务教育段学生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二)挖掘特色树立“好品牌”。积极鼓励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打造特色品牌,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不断提升社会组织的品牌意识和专业服务能力,引导更多社会组织着眼长远、优质发展。比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参与沪滇协作工作中,打造“慈善光明行”品牌,为白内障患者解除病患、点亮明灯;发起“行走的渴望”公益助残活动,深入云南省文山州,为因战致残人员安装维护了4000多条义肢,让残疾人感受到了“行走的幸福”。又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童心援”小儿先心病救治专项基金携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叶明主任带队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儿科天使志愿者团队,到云南省大理市云龙、漾濞以及弥渡3县开展先心病筛查。这已是“童心援”小儿先心病救治专项基金第二次来到云南,共筛查出多达110名先心病患儿,选定急需手术的22名患儿进行干预,并于今年9月13日全部完成手术顺利出院。

(三)总结经验传承“好做法”。鼓励社会力量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媒体宣传、编印案例、开展项目展示等方式途径,加强宣传报道,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比如: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乡村医生”项目致力于守护、赋能、激励乡村医生,围绕“开展一个乡村医生保障工程、推出一个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工程、救助一批大病患者、组织一批暖心村医评选、升级一批智慧卫生室”的“五个一”做法,持续助力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目前,“乡村医生”项目已覆盖云南18个县市区,派出企业员工、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驻县帮扶,守护5000余名乡村医生。又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情义东方》节目推出“上海社会力量在行动公益半月谈”栏目,持续报道了社会组织如何从单纯捐赠拓展到卫生教育、基层治理、培训服务、助老助残、创业就业等多领域、多类型帮扶,增强受援地“自我造血”功能的好做法、好故事。

下一步,上海援滇将继续加大力度、强化宣传、创新抓手,通过前方干部精准反馈帮扶需求、后方部门广泛凝聚社会力量的“两手抓”,积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达到精准帮扶、传递正能量的目的。

(来源:上海合作交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