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这位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经历了从风光无限到黯然终老的悲剧人生。早年,他在北大的求学生涯中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等党内风云人物,并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然而,命运却未曾眷顾他,逐渐因为个人野心和权力欲望的驱使,张国焘走上了叛党之路。1938年,他以拜祭黄帝陵为名,秘密逃离延安,投身于戴笠的特务组织,自此与党和人民背道而驰。最终,他在1979年孤独地死于加拿大的一家养老院。

张国焘去世后,他留下了自己的一本回忆录,尽管其中充满了对我党领导人的恶意攻击,但对于几位人物,他却表现出了特别的敬意。这其中,尤以徐向前元帅最为突出。为什么这个曾经背离革命道路的人,会对徐向前保持如此崇高的评价?通过张国焘的回忆录和他与徐向前之间的关系,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



张国焘自青年时期便展现了过人的才智与野心。在北大的学习过程中,他迅速成为风云人物,与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建立了深厚的关系。李大钊更是将毛泽东介绍给了他。可以说,正是这些早期的影响力,为张国焘后来能够成为红军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张国焘身上过于强烈的个人主义和权力欲望,最终让他走上了背离革命的道路。

1932年,张国焘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领导人。随着红军的迅速壮大,他的权力也日益增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张国焘发动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亲手除掉了大量不服从的红军将领。根据统计,他至少让50多位师级指挥官丧命,其中不乏战功显赫的名将。尽管如此,张国焘的军事指挥并非没有漏洞,尤其是在1935年红军两大主力在四川会师之时,他违背党中央的指示,选择南下,而不是遵循毛泽东的北上战略。这一决策几乎导致了红军的严重损失,甚至差点引发内战。好在,徐向前等人坚决支持党中央,最终让张国焘不得不改变路线,带领红四方面军北上。



然而,张国焘的野心并未因此消退。1938年,他公然背叛党组织,投靠了敌人。此后,他不仅与共产党彻底决裂,还出版了杂志《创进》,对党和领导人进行无情的诋毁与攻击。尽管张国焘晚年充满悔恨,但他仍然没有真正回心转意。

在这本回忆录中,张国焘对我党领导人的批评几乎无所不包,然而,他对几位领导人的评价却颇为不同。蔡申熙和徐向前是他回忆录中为数不多的两个受人称道的将领。



张国焘在回忆录中写道,蔡申熙是“红军的天才将领”。他认为,蔡申熙在军事指挥上或许不及徐向前,但在战略决策上却是无可比拟的天才。蔡申熙早年是黄埔军校的杰出毕业生,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被晋升为团长。特别是在反围剿战役中,他所创立的“围点打援”、“坑道作业作战”和“运动战”等一系列战术,极大提升了红军的作战能力。1931年,蔡申熙率领红25军与国民党进行殊死战斗,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然而,在张国焘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内战役中,蔡申熙的警告并未得到重视。张国焘轻视敌人的实力,忽视了蔡申熙的建议,结果导致红四方面军遭遇惨重损失。蔡申熙在一次战斗中受重伤,最终英勇牺牲,年仅26岁。蔡申熙的最后遗言是:“坚决跟着党走。”徐向前对蔡申熙的评价也十分高,他认为蔡申熙是一个在战略上具有非凡智慧的军事指挥官。



而对于徐向前,张国焘则有着更加深刻的敬意。在回忆录中,张国焘高度评价了徐向前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认为徐向前无愧为一位杰出的战神。在红四方面军的辉煌战史中,徐向前的表现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期间,能够屡次获得胜利,靠的正是徐向前的卓越指挥才能。尤其是在1935年红军两大主力会师时,面对国民党重兵的围堵,徐向前多次成功挽回局势,保证了红四方面军能够顺利北上。在强渡嘉陵江战役中,徐向前更是凭借卓越的战术指挥,确保了红四方面军的安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