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2周年的日子,新中国的成立不能没有英雄!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不会忘记我们的英雄。200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由中央的十一个部委联合组织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评选活动,群众参与投票总数近亿。每一张选票的背后,都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英雄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赵一曼》在全国公映,电影一上映,便吸引来了大批的观众前来影院观影。
在这众多的观众当中,有一位名叫陈掖贤的年轻人也来看了这部电影,和其他的观众一样,他同样被赵一曼烈士用生命所诠释的家国大义所深深打动。但此时这个年轻人还不知道这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竟然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在牺牲前还给自己留下了两封珍贵的遗书。这两封遗书中究竟写了哪些内容?这个年轻人又是如何得知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的呢?
认真做一颗点燃历史长河的火花,此篇将为您逐一解开。
赵一曼烈士,其实原名并不是赵一曼,而叫李坤泰。1905年的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的白杨嘴村,少年时期的赵一曼对于家里人甚至全村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为人特别耿直,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喜欢古代英雄和进步书籍。1924年,赵一曼在姐夫郑佑之的帮助下,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正月初五,赵一曼阔别生活了20年的家乡,考入宜宾女中,化名李淑宁,1926年经郑佑之推荐赵一曼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赵一曼考入黄埔军校,为黄埔第六期学员。也正是在这之后,赵一曼便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新中国成立前,因为战乱赵一曼离开家之后,亲人一直也没有得到过有关她的任何消息,所以当战争结束之后,姐姐李坤杰就和其他人一样,急于寻找妹妹的踪迹,不过有关妹妹的信息可谓是寥寥无几,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李坤杰只知道他曾在宜宾女中读过书,后来进了军校,成为了一名军人。没办法,李坤杰只能四处打听。然而这种大海捞针时的方式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直到1952年一张照片的出现,让事情有了转机。1952年,李坤杰回到家乡宜宾工作,偶然遇到了一个当时赵一曼在宜宾中学上学时的同学,这个人带来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在照片当中,一位美丽端庄的女士坐在藤椅之上,怀抱着一个孩子。看到照片时李坤杰一眼就认出照片当中的这位女士正是她的妹妹李坤泰,也就是赵一曼。
赵一曼的同学告诉李坤杰这张照片拍摄于1930年,当时赵一曼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工作,她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上海到其他地区去工作,没有很多这样的时间,能够跟孩子朝夕相处的。于是他拍下了这样的一张照片,转交给同学,希望同学能够替她交给家人。这是20多年来李坤杰第一次见到了妹妹的照片,难掩激动之余,她不禁有了更大的疑惑。照片上的妹妹和这个孩子现在在哪儿?他们现在还在人世吗?
赵一曼在考进黄埔军校后不久,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7月,汪精卫也叛变革命。在这期间,他们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加之国共合作全面破裂,革命形势急剧恶化。武汉的党组织遭到残酷破坏,赵一曼不得不结束军校的学习,化装成逃难农妇到达上海。而此时的上海同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为保存力量,党中央选派年轻党员前往苏联留学。1927年9月,在上海吴淞口码头,赵一曼和40多名青年党员一同登上了一艘苏联商船。
在前往苏联一个多月的路途上,赵一曼认识了1900年生于湖南长沙一书香门地同为黄埔六期学员陈达邦。随着船上的朝夕相处,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于1928年4月经组织同意结为夫妻。不久赵一曼怀孕了,可就在这时,她接到了回国的任务。陈达邦把她身上仅有的两件财产:一个是怀表,一个是戒指,给了新婚不久就即将分别的妻子,可谁都没想到,这一别竟是二人的永别。
赵一曼回国之后,先是在党中央工作,之后中共中央派他到湖北宜昌建立联络站,因为身体不好,加上缺乏营养,赵一曼早产。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照片上的这个小男孩。赵一曼希望这个孩子健康安宁,所以给它取了个乳名,名叫宁儿。但是在那个年代,作为革命者的孩子,安宁的生活只能是无法企及的奢望了
1930年,赵一曼带着宁儿回到了上海,被安排在了上海中央机关工作。在机关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任弼时的妻子丈夫陈达邦的妹妹陈琮英。赵一曼便将自己的处境和不想带着孩子东奔西走,想将宁儿送到陈家抚养的想法告诉了陈琮英。鉴于当时上海的形势陈琮英建议赵一曼将宁儿送到汉口的堂兄陈岳云家去,而陈岳云在当时算得上是国内印刷行业的翘楚,家境殷实,将宁儿托付给陈岳云,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
临行之前赵一曼来到一家照相馆,怀抱着宁儿拍下了一张合影,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张照片。这张照片不仅是揭开赵一曼身世的重要线索,而且也成为了赵一曼和儿子唯一的合影。
在赵一曼的二姐李坤杰得知赵一曼就是自己的妹妹,陈琮英就是妹妹的小姑子之后,于1955年1月,写信给陈琮英想了解孩子的信息。陈琮英回信说,陈掖贤现在24岁,去年在人民大学外交系毕业,现在北京工学院工作。陈达邦54岁现在北京人民银行总行国外局工作,得到消息的李坤杰立即写信给陈达邦和宁儿,并将赵一曼的事情向二人做了转达。
当宁儿知道自己日思夜想的母亲就是电影中的抗日英雄赵一曼是他母亲后,不禁失声痛哭。随后他前往东北烈士纪念馆,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母亲生前的事情,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在纪念馆中,他竟然发现了母亲在牺牲前为自己留下的两封遗书。读完之后,宁儿泪如雨下,并在自己的手臂上用钢笔深深地刺上“赵一曼”三个字,以此来纪念为国牺牲的母亲。
1934年7月,赵一曼受到组织的委派,来到珠河县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根据地的时候,赵一曼特别擅长开展群众工作,加上他又是黄埔军校毕业,带兵打仗也很有一套,她多次带领部队粉碎了敌人的“大讨伐”
1935年11月22日左肩已经负伤赵一曼在掩护战友突围时左手腕,右大腿和膝盖都被步枪击中,当场昏迷了过去……不幸被捕,为了从赵一曼的口中得到情报,敌人用尽了各种酷刑,把竹签扎进他的指甲缝里。往他的鼻子里灌热辣椒水和凉汽油等等等等,经过长时间的刑讯逼供赵一曼的身体状况一步步恶化,生命垂危!没办法,敌人只能将他送入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护士解开了她的绷带时,那烂肉、脓血、药品所散发出的恶臭,立即扑鼻而来。患者的臀部、右大腿部、左膝关节上部的三处枪伤已经红肿,伤口附近已经溃烂成黑色脓血直往外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一曼始终用他的生命守护着自己的信仰,即使牺牲也决不给敌人透露任何一点信息。
在接受治疗期间,赵一曼也没有停止抗日宣传工作。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找负责看管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负责照顾她的见习护士韩勇义聊天,给他们讲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咱们游击队的故事。
之后在二人的帮助下,赵一曼和二人一起趁马车离开医院,但不幸的是没过多久,被人敌人发现追赶了上来,最终没能逃脱。
就这样,经过了严刑拷打多次昏迷过去的赵一曼再次被关进审讯室,在这里到处都能闻到一股烧焦的味道。实际上,她身上已经多处出现了碳化,有一些地方连骨头都露在了外面。醒来之后赵一曼意识到,这一次她怕是不能活着走出去,即便是出去了,那也是通往刑场的路上。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刑讯逼供,日伪当局仍然没有从赵一曼的嘴里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最终他们放弃了,决定处死赵一曼。
1936年8月1日夜,赵一曼被敌人押上开往珠河的火车,她静静地靠在车厢座位的后背上,凝视窗外的夜色。此时赵一曼再次想起了家人、爱人和儿子,回首以前的人生道路,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抗日爱国者,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同胞们的幸福生活,她死得其所,无怨无悔,甚至引以为傲。但是作为一名母亲,对于宁儿的亏欠,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于是赵一曼向宪兵要来纸笔,给自己的宁儿写下了两封遗书,内容分别是这样的: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希望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就用实行来教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2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与车中”
“亲爱的,我的可怜孩子,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养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人,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不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1936年8月2日,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从这封遗书当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赵一曼作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挂念和作为战士对抗日救亡的坚定的决心。
8月2日上午,赵一曼被日伪军警押上马车,带到了珠河县北门外的刑场,面对敌人的枪口,赵一曼毫不畏惧!宪兵扣动了扳机,年仅31岁的赵一曼英勇就义,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挥洒在了她用生命所守护的白山黑水之间。
95年过去了,回望赵一曼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百折不悔英勇顽强殒身不恤的精神,而这些精神将激励着成长在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年代的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并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