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
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
弹飞如急雨,难阻雄师路。
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
这是一首写在渡江战役前的著名诗篇,诗中豪气冲天,满腔喜悦。
写诗者便是郭化若,一位毛主席身边的高级参谋,一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中将。
他究竟有哪些事迹?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黄埔与莫斯科之间
1904年,福州城中的郭氏老屋中出生了一位属龙的孩童,他就是郭化若。
按家中排辈,郭化若原叫郭可彬。
郭家可谓是名门望族家道中落的典型,家中族谱可上溯至唐代郭子仪大将,后蛰居闽地。
家族五子科甲,四代人中出了七个进士与五个翰林,可至郭曾熊一代,好运并不常在。
恰逢福州瘟疫横行,郭曾熊以行医为生,俗话说得好,医者难自医,郭曾熊不幸感染瘟疫,不治而亡。
郭家失去顶梁柱,家道就此中落。
而到了郭化若这一代,家里已经十分贫穷。
后来为了可以免费读书,郭化若竟头悬梁锥刺股,宁可饿着肚子,也要获得优异成绩。
自己上学的问题解决了,可家中吃不上饭的问题却还没有得到解决。
于是小小的郭化若便开始做生意,他因为练就一手不错的毛笔字而受到师友的广泛称赞。
故此他便四处借钱,借得一块多元,买些红纸笔墨,在年关将近之时,冒着寒风为人写春联,靠卖字补贴家用。
不料生意还算不错,卖出了些许钱财,在让家中吃上年夜饭的同时,还为自己买了一件新棉袍。
1920年,郭化若升入甲种农业学校,但因家中贫穷,没有钱买校服,耽误了上课,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父亲见经济压力骤增,便预图卖掉自己的女儿,郭化若据理力争,但是无果。
于是,心怀愤懑的他于1922年就此离家出走。
1923年,郭化若预备投奔广州的叔叔,但未料叔叔因病去世,家中一贫如洗。
于是便自己在广州打拼,赚些零钱养活自己,恰逢1924年,国民党决定创办黄埔军校。
一直学习优异的郭化若见到这个机会,便发奋学习,次年以榜首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1925年七月一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以讨伐陈炯明为名义,开启第二次东征。
郭化若便参与了这次战斗,此间他结识不少我党奋战在第一线的同志,积极向他们学习马列主义,并深受感召,在同年加入我党。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我党大批人员惨遭屠杀,白色恐怖的气息顿时笼罩整个南方。
郭化若几经辗转回到老家,迫切想要参与起义运动的他致电中央,要求派他前往井冈山或者广州参加革命。
但当时局面非常复杂,中央没有直接回应他的要求,而是让他前往苏联学习。
接到命令的郭化若便乘坐轮船与刘伯承等二十余人,一起前往莫斯科炮兵学校进修。
初入炮兵学校的郭化若学习劲头很足,还多次受到学校与讲师的称赞。
但由于炮兵学校中的讲师全用俄语授课,而郭化若不通俄语。
虽有随行翻译帮助,但许多军事名词、翻译也是一知半解,导致本就迫切想回国的他更是烦恼加倍。
并且,在这小小的中国留学生圈子中,还有不同派别之分。
以王明为首的留学生们,依仗其在苏联中山大学担任中共支部局宣传干事这一职位,自己划分出一个派系,还在留学生中拉拢郭化若。
郭化若看不惯这种派别文化,便未参与其中。
而在种种原因的刺激下,郭化若更加坚定自己应该赶紧回到祖国,参加革命。
可是若是没有特殊情况,怎么能随意从炮兵学校离开呢?
郭化若心中便生一计,他故意不去上课,导致校长找他谈话。他趁机向校长诉说了自己的回国意愿,但校长不允。
于是郭化若便表示如果不答应他的请求,自己便会一直旷课,由此他便得到一张为期一周的禁闭条子。
一周期限一到,他便可以离开莫斯科,回到祖国。
将才初展露
1929年,郭化若一回到上海便去井冈山寻找毛主席的队伍。
寻找到红四军后,便由伍中豪派人送他去军部,朱德与陈毅一见到他,便十分高兴。
因为当时正是用人之际,于是便商量着要他去第二纵队当参谋,郭化若欣然同意。
同年的8月29日佛晓,红军将士自南北两侧攻入溪南镇,打得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许多还在梦中的敌军听到枪响慌乱惊醒,什么也没做,便变成了俘虏。
第二日,红军决定攻打漳平县城,据侦察员所说,城中只有一个连的部队。
总队长刘安恭召集参谋开会讨论攻城方法,起初是让第四支队作为前锋去攻打县城。
不料支队长耿恺竟然带领部队偏离预定的位置,导致一整天什么任务也没有完成,结果无功而返。
刘安恭见此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便将攻城的重担交付给郭化若身上,同时也是想要试试这个年轻的留苏青年是不是徒有虚名。
此时的郭化若正是需要这样的机会一展拳脚,在获得第四支队的指挥权的同时,刘安恭还特地给他配备了一门迫击炮。
在听过侦察兵的报告后,郭化若还亲自去视察地形,决定从北门攻城。
可战斗一打响,郭化若便发现不对,敌人火力太过密集,完全不像是一个连应有的实力。
通过敌军俘虏所说的信息,郭化若分析,城中其实有敌军一个团,外加一个营与一个迫击炮连。
这可使郭化若陷入了两难境地,已经摆开的部队如果回撤,损失便会更为巨大。
于是他当机立断,要求部队猛攻漳平县城,给城中守军制造信息混乱,还令迫击炮瞄准城中的军事指挥部,发起炮击。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敌军最高指挥被炮弹炸死,城中守军顿时群龙无首。
见此情势,郭化若下令全军对漳平县城发动总攻,打得守城部队丢盔卸甲,四处逃窜。
这一仗,郭化若所率领的第四支队缴获四挺重机枪、六门迫击炮,上百件军事装备,可谓是大丰收。
胜利的当晚,郭化若便被提拔为第二纵队的参谋长,他的这一次胜仗,也起到了连锁反应。
我军攻下漳平县后,便进军南部重镇永福,刚刚才驻扎在永福的敌军将领林寿国便闻风而逃。
占据龙岩的敌军师长张贞,听闻漳平县失守,更是快马加鞭的带领一个旅的兵力于夜里逃窜至漳州。
红军将士听闻这些消息后,无不欢呼雀跃,国民党对我党的“三省会剿”彻底被打破。
一代儒将
随着著名的古田会议召开,红四军中存在的旧式军队不良习气彻底被肃清。
古田会议结束不久,郭化若便留在毛主席与朱德身边工作,担任红四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1935年下旬,陕甘支队随营学校与陕北红军学校合并为新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郭化若被任命为训练处处长,负责学校的训练工作。
因为战争的原因,学校教材与训练器械非常缺乏。
郭化若便将之前保留下来的旧教材与当下情况相结合,加以改进,并参考外国的军事教材与各项工作条例,将我军的作战经验内化在教材编写中。
在以郭化若及其他同志的努力下,成功编写出一批适合当时教学需要的新教材。
并且他还改革了训练方法,以野外训练、操场训练为主,沙盘作业、课堂讲解为辅,通常是一边讲解、一边训练。
这在之后的战斗中,为我军培养与输送了大批的干部人才。
1937年的3月,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校改名抗日步兵学校,郭化若出任学校教育长一职。
他考虑到当时游击战在战争中的普及,便特意设置游击战争的战术教程一课。
并亲自编写《抗日的步兵战术问答》这一内含214个问题的详细讲义,供学生使用,并且还严抓军纪与作风问题。
经过四个月的努力,成绩斐然。
但常常连续工作的郭化若积劳成疾,最终在毛主席的同意下,进入延安党校学校。
来到延安的郭化若写下一封长信,将自己多年来的军事教育实践经验事无巨细的叙写下来。
毛主席阅信后,把这份长信称为“意见书”,并请郭化若做他军事教育上的“顾问”,可见毛主席对这份信件的重视。
1937年的年底,郭化若结束党校的学习,被毛主席留在身边工作。
负责写作阐述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战略地位的文章,还同时负责编写“抗日战争丛书”这两方面的工作。
毛主席还就郭化若编写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大纲,去信两封给他。
要郭化若多多参考国内外的战略著作,要求他仔细审校稿件,不能出错,务必把战略问题“弄出个头绪来”。
于是在1938年,郭化若日日工作、不辞辛劳,参考多方著作,细细审校,成功编辑出“抗日战争丛书”中的《抗日游击战争的一般问题》、《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术问题》与《论抗日游击战争》四本小册子。
同年的秋季,毛主席又希望郭化若能够“写点关于古兵法的文章,宣传点运动战思想”。
郭化若便开始搜集一些关于古代战争的资料,将唯物辩证法运用在曹魏时期的战争案例与战国时代的战争案例中,在1939年的2月成功发表《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抗战的启示》一文。
文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则存,分裂则亡的中心思想。
两个月以后,郭化若又发表《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一文。
表达了被侵略的国家,首先要内部团结,齐心协力对抗外敌,才能让自己生存下去的中心思想。
两篇文章均发表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一些国民党军官看后,无不交口称赞,有甚者还来信编辑部,表达“令吾深省”、“切中时弊”的感慨。
第二年的4月,郭化若又发表一篇《孔明兵法之一斑》一文,文中表达了建立与巩固根据地、统一战线与运动战思想的重要性。
文章行文干练,有理有据,遂使很多国民党军官观后为之叹服,这三篇文章在解放区与国统区均有很大的反响。
1939年的8月,在写过上述文章后的郭化若便将全部心力放在研究《孙子兵法》上。
毛主席知道此事后非常高兴,还指导郭化若要批判地接受孙子兵法中的思想,要研究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孙子之前的兵法思想,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孙子兵法》。
得到毛主席的指点以后,郭化若便开始废寝忘食的收集材料、进行研究,结合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指导。
在1939年的11月9日,发表了长达四万字的《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一文,为其后来所著的《孙子译注》打下了坚实的学术与实践基础。
自1939年的1月至1940的2月间,组织为了培养参谋人才,特地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开办参谋训练队。
除毛主席与中央部分领导亲自授课外,还聘请了一些一流教员讲课。
其中,“战略学”这一门课程,原本是打算让毛主席来授课的。
但毛主席忙于其他工作,分身乏术,便对来邀请他的学校工作人员说道:
“我推荐郭化若同志去讲这门课。”
学校工作人员听后非常不安,甚至有些怀疑郭化若能否把这门复杂的学问讲好。
但毛主席却非常肯定的说道:“古有孙子,今有郭子,你们放心吧,郭化若同志的水平不亚于我。”
重回前线
1946年5月,正在延安住院的郭化若接到要求他赶赴华东前线的命令。
一上任,郭化若便立刻着手严抓民兵训练工作,向他们讲授作战方法与作战经验。
并积极开展民兵立功运动,民兵若在战斗中立功,便会记录下来,之后给予相应奖励,这极大的提高了民兵的战斗积极性。
随后这个运动推广到整个山东解放区当中,后来甚至在华中野战军部分部队中也有类似的运动展开。
故而,《解放日报》称其为“是人民自卫战争中的一个创举”,并号召所有解放区均开展此运动。
1946年的年底,华东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发起鲁南战役,郭化若与多位同志一起担任此次战役的指挥。
后来的他还指挥了豫东战役,率部解放了中原重镇开封城,此后参与了淮海战役。
1949年2月,郭化若领导了渡江战役中的侦察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全国解放之后的岁月里,郭化若一边处理着组织交给他的工作任务,还一边不分昼夜的研究《孙子兵法》等一系列军事理论问题。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并存的将领,在晚年仍然谦逊的表示自己没打过什么仗,有一个中将军衔就不错了。
1995年11月26日,郭化若将军不幸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