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各大城市对航空枢纽的争夺异常激烈,中国第一航空枢纽、西南枢纽、西北枢纽、东北枢纽,谁都不甘愿落后。

相比其他区域枢纽争夺,武汉、长沙、郑州对中部地区第一航空枢纽的争夺可谓中国民航史上最为激烈的争夺。

围绕中部航空霸主的位置,你争我夺、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互不服输。

2024年,武汉、长沙、郑州在12月都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

12月14日,武汉机场宣布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

12月15日,长沙机场宣布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

12月22日,郑州机场宣布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



一、中部三城的定位

武汉、长沙、郑州中部三城对航空枢纽中心的争夺由来已久。

那么,国家层面对这三座城市的航空定位到底是什么呢?

2024年7月底,民航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建设。

在客运方面,加快推进“3+7+N”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建设,即:

3:强化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航空枢纽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功能;

7:提升成都、深圳、重庆、昆明、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7个国际航空枢纽区位门户复合型功能;

N:提升大连、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厦门、济南、青岛、武汉、长沙、南宁、海口等若干区域航空枢纽功能,稳步推进专业和综合性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在货运方面,稳步推进专业和综合性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推进鄂州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运营;

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天津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

有意思的是,武汉、长沙出现在了“N”当中,而郑州则出现了物流中心的名单里。

这样的定位,既是对这三座城市以往发展成绩的肯定,也是三座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

问题是:这三座城市实际上还是处于同一层级的定位上面,短期内谁都难以超越谁。

二、武汉机场曾经的辉煌:一市两场,全国第八



如果说,在今年的民航业,哪个城市最风光?

无疑是这三座城市:

上海、北京、成都

上海、北京航空旅客再度破亿人次。

成都航空旅客首都突破8000万人次。

这三座城市共同点就是拥有两座国际机场。

武汉民航也曾有过辉煌。

1995年武汉天河机场建成交付时,老机场——王家墩机场仍然使用,由此成为中国首个同时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

那时候,地面交通不太发达,处于九省通衢的武汉迎来民航史上最辉煌的时刻。

1996年,武汉天河机场开航的第二年旅客吞吐量就达到了232万人,排名第11位,这一排名也创造了武汉机场历史最好排名,加上王家墩机场的旅客,大武汉乘坐飞机旅客跃居全国第8。

直到今天,武汉老民航人回忆起当年的辉煌不仅感慨万分。

除了机场外,武汉人在航空公司方面也赶了个大早。

武汉航空,1986年4月成立,是国内最早的地方航空公司之一,后被东航收购。

东星航空,2005年5月成立,是国内最早的民营航空公司之一,后破产注销。

这之后武汉在全国的排名就呈逐步下滑态势。

2001年,武汉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274万人,国内排名第16位。

三、长沙的崛起:闯入全国十大航空城

多年来,长沙一直在为打造中部地区航空枢纽暗自发力。

瞄准“蓝天”,联通世界,一直是湖南开放崛起之路的关键一招。

早在2011年,为支持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发展,湖南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的意见》,规划在未来10年内:

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500万至4000万人次

货邮吞吐量将达到38万至50万吨

飞行架次将达到26万至30万架次

运量跻身全球百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一流,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安全舒适、环境优美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

2019年,湖南方面入资云南红土航空,推动其改名为湖南航空,并将主基地迁至长沙。

长沙也成为武汉、郑州、长沙三城中唯一一家拥有本土客运航空公司的城市。

2023年,湖南省委主要领导明确:

要加快长沙机场一流空港建设,下大气力把长沙机场打造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国际航空枢纽,让长沙机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湖南的开路先锋,助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湖南湖北一湖之隔,武汉、长沙同处中国中部地区,一个区域航空枢纽只有一个,武汉、长沙势必展开激烈争夺。

如果放在1996年,长沙做梦也不会妄想超越武汉的航空枢纽地位,那时长沙机场旅客吞吐量才不过179万人次,排名全国第17位。

未曾想到武汉机场迅速下滑,到1999年,武汉机场首次被长沙机场超过,自此,武汉、长沙机场开始上演二十年的爱恨情仇。

此后,长沙、武汉在全国机场中的排名一般在十三、四位的样子,不过绝大多数只相差一个身位, 2009年以前,武汉领先次数多,2010年以后,长沙领先次数多。

2013年以后,两大机场几乎近身肉搏,相互争夺航线和客源。每年的数据总是紧紧咬住,一旦松懈就可能落后。

2009年,武汉机场比长沙机场多2万人,差距1.5‰。

2013年,长沙机场比武汉机场多30万人,差距2%。

2014年,长沙机场比武汉机场多74万人,差距4.4%。

2015年,武汉机场比长沙机场多22万人,差距1.2%。

2016年,长沙机场比武汉机场多53万人,差距3%。

2019年,武汉机场比长沙机场多24万人,差距0.9%。

不过,在2021-2023年期间,长沙机场连续三年保持中部第一。

2023年,长沙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72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2024年1-11月,长沙黄花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2889万人次,处于中部第一。

长沙黄花机场不仅继续保持对武汉、郑州两地机场的领先优势,而且实现了对国内第二大经济强省江苏省会机场-南京禄口机场的超越。

因此,从城市的航空旅客流量来看,长沙排在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重庆、杭州、昆明、西安之后,进入中国十大航空城行列。

四、郑州逆袭之战:错位之战

郑州机场地处中原大地,原本有理由有条件有愿望成为中部第一航空枢纽。

但十多年前的郑州只能在一旁安静的看着长沙和武汉互怼。

不过这也让郑州得以全面思考自己的未来。

这一思考,就为郑州未来一举超越武汉长沙两大城市,并确立在航空枢纽方面的错位优势。

那就是发展航空货运,实施差异化的发展。

当别人都注意客运的时候,郑州人先想到了发展航空货运。

这种灵感可以说是来自于富士康。

这种灵感首先要感谢富士康。

2010年7月,富士康项目签约入驻郑州。

2011年3月,富士康科技集团正式投产。

作为高科技产业,富士康对航空物流的要求非常高,支持富士康在郑州发展壮大,必须打造郑州航空物流枢纽。

正是这次机遇让郑州机场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道路,就是走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2011年,河南作出重要决策:按照“货运为先;国际为先;以干为先”的“三为先”战略方针,把郑州机场构建成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国内大型航空枢纽”。

由此,一条被航空业界誉之为“郑州路径”的新发展模式开始逐步呈现。

2011年11月4日,中国中部地区首个综合保税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实际上,综保区的建设就是为了保障富士康。

富士康项目入驻郑州后,航空港区掀起了建设发展的高潮,高峰时期入驻员工达28万人,完成投资543亿元。布局手机生产线95条,生产手机6846万部。完成产值1210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84.97亿美元,成为河南省首个单厂产值超千亿元企业。

在富士康的带动下,2012年,航空港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达1265亿元,同比增长168.2%,成为全省首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要求努力把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区。

2014年1月,河南航投收购了卢森堡货运航空35%的股权。

2016年1月,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设立。

2016年3月,国家将郑州航空港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同时提出提出建设郑州等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

2016年8月,河南自贸试验区获批,郑州片区约80平方公里,侧重于探索以投资贸易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打造国际物流中 心和内陆开放高地。

2018年11月,国务院发布通知,支持郑州机场利用第五航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允许外国航空公司承载经郑州至第三国的客货业务。

2019年5月,河南航投收购广东龙浩航空有限公司控股权,并更名为中原龙浩航空公司。

2020年5月,中州航空正式开航。

回首郑州航空物流走过的路程,一方面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另一方面通过自身自身努力,打造通关流程、推动产融结合、制定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2012年,河南省制定发展货运航空20条优惠政策,在航线航班补助、市场开拓奖励、机场使用费减免补助、用地保障、融资担保、通关检验、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支持。

至今郑州机场已打造了全国许多机场都十分羡慕的大通关,河南电子口岸平台打通了通关、物流、商务服务信息,与14个联检单位实现互联互通,使进出口企业减少30%以上的关检重复申报,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同时实现与全国海关的报关通关一体化。

同时郑州成立了兴港、建投2大投融资平台,把优质资产和可用财力持续注入平台公司,从事空港产业孵化、空港产业股权投资、资本运作、战略并购、及其他投融资业务,通过发挥产融结合优势,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进行对接,推动空港产业经济发展,形成了以智能终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电子商务、航空物流、航空制造维修、电子信息、现代服务“八大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航空港实验区加快实施“产业带动战略”,产业集群带动经济发展效应凸显。

2020年,航空港实验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7.8%,电子信息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直接推动了郑州经济总量的跨越。

2023年,郑州航空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95亿元,较2022年增长13.1%。

从中西部区域来看,郑州空港经济可谓首屈一指;而从发展速度来看,郑州同样可圈可点,堪称空港经济的样本。

2019年9月,郑州入选为首家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2024年,郑州机场再度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成为国内第6个货邮吞吐量破80万吨的机场。

我们经常讲客货不分家,往往是客流会带动货流,同样货流会反哺客流,这一点在民航领域尤为突出。

客货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航空物流实现突破后,物流的集聚效应带来了客流的集聚。

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

2011年1015万人次,排名21

2012年1167万人次,排名18

2016年2076万人次,排名15

2017年2430万人次,排名13

2018年2733万人次,排名12

2018年2913万人次,排名12

郑州机场的货运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客运的发展,终于2017年一举实现了对武汉、长沙的超越。

并在2017-2019年连续三年领先武汉、长沙。

2009-2023年三城航空旅客量(万人次)



五、未来之争:机场改扩建

不过,未来武汉、长沙、郑州之间的竞争还将长期持续下去。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

在客运方面,武汉、长沙、郑州的差距并不大,长沙与武汉基本持平,郑州略微落后。

在货运方面,郑州遥遥领先,武汉比长沙略微多一些。

所以,目前中部三巨头武汉、长沙、郑州仍属于“同台竞技”,三座城市仍是争夺中部航空第一城宝座路上的各自强劲对手。

在全国层面上看,这三座城市与南京,甚至乌鲁木齐、厦门、青岛等城市构成了争夺全国航空第十城的格局。

对于这三座城市来看,当务之急是全力争夺资源。

扩建机场则是首要工程。

武汉、长沙、郑州都在推进机场改扩建工程。

1.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工程

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工程于2022年6月26日正式开工,主要建设内容:

新建一条3200米长、45米宽的4E级跑道,一条3200米长、23米宽的平行滑道。

预计2024年10月全面完工,2024年底投入使用。

第三跑道工程建成投用后,可满足2030年飞机起降43.8万架次,日均起降1260架次的需求,年旅客吞吐量可达6300万人次。

天河机场将开启“一跑道独立起降使用、二跑道起飞、三跑道降落”的运行模式。

2..长沙黄花机场:改扩建工程

工程投资430亿元

2022年2月28日,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项目正式开工。

新建50万余平方米的T3航站楼和165个机位的站坪;

新建1条长3600米、宽45米的第三跑道;

新建4.6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和16万平方米的停车楼等其他配套设施。长

按2030年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0万吨设计,总投资430.2亿元,是湖南民航史上投资最大的新建项目。



郑州机场三期扩建也在积极推进之中,郑州方面表示,力争到2025年开通国际地区客运航线50条以上、实现与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全部通航,机场货运吞吐量达到120万吨以上;到2035年,具备保障年客运量1亿人次、货运量500万吨的能力。

未来,中部航空第一枢纽究竟花落谁家?

我们拭目以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