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晚期,为何外国间谍遍布?特别是日本间谍,一个日本间谍对大清的诊断比国人还清楚,正是因为这个日本间谍的情报,让日本敢于放手对清朝动手,这究竟是一怎样的情况呢?
对于现在的形势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国朝廷被迫签订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很长,总计56款,在我们经常注意的赔款之外,有两条是不那么被人注意的。
第一条是:清国不能再以“夷人”称呼外国人,根据这一条,“洋人”取代了“夷人”,原来师“夷务”也变成了“洋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也就变成了向洋人学习。
另外一条更加没人注意,但跟我们的答案有直接的关系,它就是:外国人可以自由前往清国内地游历、通商和传教。
正是这条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条款,为其他国家往清国派遣间谍提供了方便。而往清国派遣间谍最多的,就是日本。清日战争之前,清国境内早已经潜伏了一个庞大的日本间谍网!
1872年,日本陆军部派出3名间谍潜入清国内陆,另有2名间谍潜入台湾,这是有记录的日本最早向清国派遣的间谍。
他们的任务是猎取东北和台湾的地形、军备、政治、财力等情报,发回日本。从这一年起,一批批日本间谍前赴后继地开赴清国秘密潜伏。
10年后,1882年,专门培训对清国间谍的学校成立了,这个学校由参谋本部清国课专管,为间谍工作集中提供人才。
在这所学校里,招收的日本学生留着辫子,学汉语,身穿长袍马褂,打扮成清国人。
清国课和间谍学校也一直注意发现和培养间谍天才,他们知道,一个天才级别的间谍,抵得上一支间谍队伍!
日本的间谍在日本参谋本部清国课培训的第一批间谍中,有一个叫宗方小太郎的人。
这个人之所以能成为间谍天才,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从外形看,他和一个真正的清国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他常年穿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中文竟然说得比一些清国人还要流利。
宗方小太郎被誉为“日本间谍史上最杰出的天才”,至今仍有很多日本人去他的墓地“朝圣”。
1894年6月,清日战争即将打响,宗方小太郎认为收集北洋舰队的情报极为重要,他先是来到了靠近威海的烟台,后来发现此地还是不甚理想,就直接潜入威海军港,收集北洋舰队和威海陆路炮台的第一手情报,通过上海中转,源源不断地发回参谋本部。
在清日战争打响后,在清国境内的日本侨民开始撤离,而此时的宗方小太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下。
为了防止被捕后将间谍网暴露,他做好了一旦被捕就能迅速销毁情报并自杀的准备。
冒着随时被暴露的危险,宗方小太郎竟然又潜伏了一个多月,而正是这冒着生命危险的潜伏让他成功收集到了清日战争中对日本最重要的情报之一:
9月15日,北洋舰队护卫运兵船前往大东沟前,宗方小太郎成功地刺探到了北洋舰队的出发时间和目的地,他把这个情报发给了参谋本部,得到情报的联合舰队由此前往大东沟海域搜索,大东沟海战由此爆发!
在从烟台发出这个情报后,宗方小太郎开始撤退。
而这一次,危险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了。宗方小太郎的情报是通过上海中转的,而上海当局已经截获了他之前的两封谍报信,随即向上海和烟台发出通缉令。
通缉令到达烟台前,嗅觉灵敏的宗方小太郎已经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客轮,但他可疑的行迹终于引起了清国密探的注意。他们一路尾随宗方小太郎上了船,而宗方小太郎镇定自若,用流利的汉语不停地与船上相识的清国人攀谈,终于躲过了一劫。
船到上海时,上海密探上船了,举着通缉令到处捉拿,此时的宗方小太郎似乎只有等着被捕,然后被清国朝廷千刀万剐。
多年的间谍生涯让宗方小太郎拥有极为出色的心理素质,他仍然表现得很镇定,用易容术变装换貌,然后利用多年反侦察的经验,混杂在旅客中溜之大吉,从上海坐上英国客轮成功地逃回日本。
宗方小太郎回国后,被直接接到了广岛大本营,在这里等待他的人,是睦仁。睦仁在这里亲切地接见他,嘉奖他的“惊世之功”。
日本统辖清国方略在接受睦仁的接见后,宗方小太郎找了一个安静的住所,开始整理他在清国潜伏10年的情报,他把这些情报写成了两份总结性的报告。
在第一份总结性报告中,宗方小太郎强烈反对当时欧洲人正在鼓吹的“清国威胁论”。
虽然清日战争刚刚打响,但他预言清国一定会失败:
“天朝(指日本)加兵之日,亦是胜利即来之时。”
原因是“大清之败,乃败于全民腐败,而非一人之过”。
宗方小太郎分析,洋务运动后,清国虽然在表面上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腐朽的风气源自明末”,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所追求的不过是金钱、享受之事。
在此风气之下,每个原本有良知的人都是可能的腐败者。“观察一个国家也和观察人一样,应当先‘洞察其心腹’,然后再‘及其形体’。”而清国的问题正是“人心腐败已达极点”。
1893年,清国政府公布的全年财政收入约为白银8300万两,根据实地调查,宗方小太郎对这个数字持有强烈的质疑,因为调查的结果是:
清国老百姓实际缴纳的数额是这个数字的至少4倍以上!也就是说,还有巨额的税收被地方官和各种利益团体贪污截流了,那些数额巨大的大头一分钱也没有进入国库。
朝廷实行的征税政策是任务制的,在每一个年度,各省必须完成一定数额的税收,而地方官在完成这个任务后,就开始了巧立各种名目向民间乱收费,这些钱自然就落入了他们自己的腰包。
因此,清国的老百姓虽然明明多交了税,多创造了财富,国家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富裕起来的只是各级官员。在“官富”之后,他们结成强大的利益集团,对影响他们进一步发财的政策进行明违暗抗。
推荐:《晚清历史真相》
书中选取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生动地再现了晚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从上层统治者的决策与斗争,到基层民众的生活与反抗,全方位地展现了晚清社会的众生相。
《晚清历史真相》通过对晚清历史的深入剖析,让读者深刻反思晚清时期的种种问题和失误,从而汲取历史教训。书中所揭示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改革的困境与局限等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利益集团最终给朝廷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损伤。
宗方小太郎总结道:
清国的政局表面上是皇权一统,实际上却是政令无法出皇宫,统治者高高在上,与人民却是“上下隔阂”,“朝廷即使想施行仁政,美意也不能贯彻至民间”。不仅美意无法到达,而且,由于在各地金钱可以买通法律,受到盘剥的普通百姓即使想申诉也无路申,民怨积压很深。
久而久之,清国社会出现了全民腐败成风的现象。
这几乎是所有在清国的外国人的共识,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写给美国总统的密信中就说,清国朝廷几乎已经到了
“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官民互骗的地步”。
宗方小太郎认为这比朝廷政策失误还更可怕,政策失误尚且可以扭转过来,而全民腐败必使国家元气丧亡消尽:
“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
清国虽然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薄弱、民心涣散,却又在“虚张声势”。
宗方小太郎认为,清国绝对不能称为“真正的强国”,因为这个国家的圣人孟子早就说过“上下交征利,则国危!”
“根据鄙见,我日本人多数对清国过于重视,徒然在兵器、军舰、财力、兵数等之统计比较上断定成败,而不知在精神上早已制其全胜矣,即使清日不战,早则10年,迟则30年,清国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
宗方小太郎提出了对付清国的实际行动方案,概括起来就是“软硬两手”:先一手硬,后一手软。
宗方小太郎认为,国家的强大不能靠个人的勇武,更不是靠口水激情,也永远不要指望通过道德控诉就能战胜敌人,所以日本对清国需要硬的一手——实实在在的军事行动。
从宗方小太郎对清朝的描述,可谓是“入木三分”。
现代这个社会国内还是存在不计其数的外国间谍,特别是日本间谍,我们务必要把擦亮双眼,提高警惕,把这些间谍揪出来,朋友们说对不对呢?
推荐《细读晚清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