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中日海战期间,北洋舰队大量地往炮弹中灌沙子。
这种行为也让人认为,北洋水师的炮弹炸不开,是因为缺少军饷而粗制滥造。
虽然北洋舰队非常缺少弹药,但往炮弹里灌沙子并不是因为贪污军饷,而是为了让炮弹有更好的性能。
当时海军的炮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打击”的实心弹,一种是“化学打击”可以爆炸的开花弹。
实心弹出膛后,依靠自身的重量对舰体造成打击,开花弹则是通过爆炸的方式进行打击。
所以,往炮弹中灌沙子是一种正确的开花弹制作方法,这样可以让实心弹的飞行轨迹更加稳定,造成更大的杀伤力。
所谓“实心弹”也并非完全实心,其中的填充物一般是碎石或沙子,但最终北洋舰队发现沙子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北洋舰队并非对海战一窍不通,但他们却在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这是因为军费不足导致舰船和炮弹差距巨大。
慈禧太后克扣了大量军费供自己享乐,这就导致甲午海战爆发时,北洋水师仅有217枚开花弹,按照海战的平均命中率来算,这些炮弹只有几十发可以命中敌舰。
弹药的不足让北洋水师捉襟见肘。北洋舰队的“定远”和“镇远”两艘战舰,是清政府向德国购买的,是当时世界顶级的战舰。
这样的战舰却配上了一堆破铜烂铁,甚至连弹药都不够打。
如若慈禧太后不克扣军费,甲午海战还真不一定鹿死谁手。
“镇远舰”和“定远舰”的强大威力,从一炮就可以看出。
在甲午黄海海战中,日本的长99米,排水量4278吨的“松岛舰”,被“镇远舰”的主炮击中,仅仅一发炮弹就重创了松岛。
要知道,松岛可是日军排水量最大的舰船,也是日军第一群阵的旗舰。
若不是日军竭力掩护,“松岛舰”可能连撤出战场的机会都没有。
缺乏炮弹导致的恶果很快就在战斗中显现,在炮火对轰中北洋舰队处于绝对劣势。
并且,当时海战常用的武器“速射炮”也并没有装配在北洋水师的舰船上,而是在沿岸的炮台上。
而且,日军的舰队速度也快于北洋水师,这就导致,日军想打的时候,一顿炮火齐轰,然后直接追击北洋水师,用速射炮在近距离火力压制。
北洋舰队的船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了,在这种情况下,甲午海战失败是必然的。
如果北洋水师有充足的炮弹和军费,并且在舰船上安装了速射炮。
那么有“定远”和“镇远”两艘大杀器在,船速的影响会小之又小。
北洋舰队即使不是优势,也绝对会是均势,绝不至于惨败后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海战战败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镇远舰被日军掳走,在很长一段时间担任日军舰队的主力舰。
之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华民族大量财富外流,为日后日军全面侵华埋下了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