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今年6月发布的审计工作报告中,社会比较关心的农村学生营养餐问题,12月22日出炉的审计整改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审计方面已整改问题涉及资金40.39亿元,完善制度248项,处理处分1200人。

对一个国家而言,儿童的健康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正是对这一点有深刻认知,我国出台了《中国儿童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并明确了一系列由政府主导的具备强制力的营养干预措施,其中规模最大者就是自2011年10月正式实施、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让贫困地区的儿童吃饱吃好,从制定政策到加大投入都可以看出国家层面的决心和努力。计划实施以来,从中受益的儿童和家庭无疑已是一个天文数字。

然而,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也暴露了不少问题。2018年10月,《半月谈》记者在贵州、广西、甘肃等多省份调研了解到,各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仍存在监管难、风险多发等隐患。近年来,因为营养餐而演变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报道也并不鲜见。

关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养餐自然是社会和公众关注度极高的领域。这也是今年6月发布的审计工作报告引发热议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份审计报告显示,营养餐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农村学生营养餐补助被挪用于偿还政府债务、基层“三保”等支出,供餐单位违规经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供餐,餐食采购招标和供餐监管过程中权力寻租……

长期以来,营养餐领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权力寻租;二是食品安全失控。从最新的审计报告不难看出,这两个老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而除了两个老问题,最新的审计报告还披露了一个新的情况,那就是在一些地方,营养餐补助并没有用之于学生,而是被学校甚至基层政府改成了其他用途。

毫无疑问,无论是不法分子盯上营养餐,把营养餐当成唐僧肉,在招标、生产等多个环节中牟取不当利益,导致本该输送给孩子们的“营养”被稀释,还是以各种名义,将营养餐补助挪作他用,都是涉嫌违法乃至犯罪的行为。

营养餐不能成为问题餐。针对不法行为,必须露头就打。在审计报告公布后不久,“整改问题涉及资金40.39亿元,完善制度248项,处理处分1200人”,充分彰显了追责问责的力度。

追责问责之余,完善制度不可或缺。

让营养餐“阳光”起来是必要的一步,通过将政府采购、集中招标落实到每一笔大宗原材料采购来严把“入口关”,就能够阻止不合格企业的参与。在数字化时代,更可借助大数据平台提升政策实施的透明度。

拓宽监督渠道尤为紧要。此前,一些地方制订了校长陪餐、教育局局长陪餐的集中用餐信息公开等制度,赢得了舆论的赞赏。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聚焦校园餐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细化操作流程和规范标准。《指引》特别提到,每学期面向师生和家长组织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及满意度测评;指导各校成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

《指引》发布后,最近多地已开始探索。有的地方更规定,设立家长食品安全监督员,监督员有权随时对食堂进行检查,也可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进行线上检查,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建议。

多方制衡力量的引入,就能够确保每一分钱都吃到学生嘴里,让营养餐更有“营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