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策划主办的首届长三角地区"多学科视野下的艺术理论"青年学术论坛在沪举行。此次论坛是在国家新文科战略蓝图下,面对新兴艺术形态与审美观念的迭起挑战,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审美精髓、促进艺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对话,为青年学者搭建起艺术理论交流互鉴的学术平台及理论与实践互动的长效机制。


此次论坛汇聚了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20余所的国内知名高校50余位青年学者及博士研究生,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艺术理论"新生代"力量围绕艺术发展中涌现的"新问题",共同探索多学科视野下的艺术发展前景,展现了一场思维碰撞与智慧交融的学术盛宴。论坛分为上午主会场和以"跨文化与多媒介的探索"、"西方美学及艺术理论"和"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为主题的三个分会场,主要围绕艺术理论多个方面的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跨学科背景下的艺术前景

随着艺术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互动加深以及艺术内部各种形态的交叉融合,艺术逐渐打破传统学科划分,朝着更加开放、多元和丰富的方向发展。本次论坛的青年学者们对学科交叉背景下的艺术的讨论既体现为文化批判理论与戏剧、设计、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为艺术本体论与符号学之间的反思关系,还体现为艺术与革命、情感、身体、社会秩序、媒介等各个方向的互动。与会青年学者认为,未来的艺术理论研究,应以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敏锐的艺术感知搭建起艺术与各个维度的关联,并在这种关联中打开了未来艺术发展的可能性思路。


新技术对艺术理论的挑战

数智时代对人类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艺术领域也不例外。与会青年学者认为,从简单的模拟到以假乱真,AI艺术的自生成能力越来越强。人工智能在绘画、电影、声音艺术等领域的广泛运用,在引发技术改进和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对艺术审美、情感表达模式、人类主体性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数智时代的艺术因具有数字技术依赖性、交互性、具身性等特质,利用最新媒介扩展开发了人的感官和身体潜能,从感官认知的角度转变着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改变着艺术的创造和审美体验模式,这种现象对既往艺术理论的许多基本命题发出了新的挑战。认识和考察由新技术带来的新命题,是艺术理论应对这份挑战、保持和确认艺术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


传统的回响与时代精神的召唤

与会学者认为,面对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艺术的边界被不断拓宽,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多样。立足当下,我们必须从文化根源上去探索艺术的本质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找到艺术回应时代需求、引领时代脉搏、响应时代精神的独特方式。在这股创新洪流中,传统的回响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下文化现象的参照系,更是激发新创意、新表达的灵感源泉。以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技法、美学理念以及深邃的文化内涵,经过现代视角的重新诠释,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强调,西方经典美学与当代艺术理论对于艺术本质性问题的深刻讨论,也是全球化视野下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只有多多探索基于当下艺术实践对经典理论问题的重思,才能促使理论自身回应现实的力量生长起来。


青年学者们表示,此次论坛通过跨学科的对话与碰撞,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更是在许多核心议题上达成了诸多共识,并期待下一届论坛的举办,共同推动新时代艺术理论的发展和繁荣。

  作者:孙彦扬

文:孙彦扬(见习记者) 图:主办方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