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中国有两大地方疆臣,这两大疆臣一个是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闽浙总督左宗棠,另外一个是一等肃毅侯,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这二人各自有一个钱袋子外加白手套,左宗棠的钱袋子是胡雪岩,李鸿章的钱袋子是盛宣怀

胡雪岩与盛宣怀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二人的互斗,实际上也是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朝堂之争,盛宣怀采用直击要害的手段,使胡雪岩的财富大厦在短时间内倒闭。



最后胡雪岩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左宗棠去世,使得胡雪岩失去了靠山,对比之下,盛宣怀能够纵横捭阖,游走于晚清政坛,就是在于他的圆滑,既能与李鸿章结盟,也是满清贵胄,大清首贪奕劻的座上宾,同时也是慈禧身边的宠臣,如此长袖善舞,盛宣怀成为公认的晚清第一官商和首富,可还是他,面对满清的覆灭之际,盛宣怀不仅没有去救护,反而撤掉了大清最后一块船板。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工业化之路,发端于1860年代的洋务运动。最先兴办的企业是军工企业。与“先轻后重”的工业化路径迥异,中国是从兴办一批军事工业开始的。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洋务派高官为代表,晚清在“自强”的口号下,自上而下对西方军事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移植。这批移植过来的军事企业,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推行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模式



但这种以政府强力推进的重工业发展模式,本质是传统官僚体制与近代工业技术结合的怪胎,其生产运营完全与市场无关。根本无法盈利,当财政变得日益困窘的时候,军工企业自然就得倒闭。

于是,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最早的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形式,赋予这些民用工业企业各种垄断特权。中国的工业化,由此进入最早的起飞阶段。而这一举措是从李鸿章开始的,但操盘手全赖他的幕僚盛宣怀。



盛宣怀,字杏荪,常州府武进县人,盛宣怀可谓晚清实干家,官商,买办和洋务派代表人物,他一生三次科举都名落孙山,于是一气之下,于同治九年,彻底放弃科举,投靠父亲的同榜进士,好友,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的幕府,26岁的盛宣怀为李鸿章的幕僚。就此开始在外交、洋务、商战道路上发展起来。

盛宣怀在李鸿章麾下很快就显露出才干和胆识,尤其是他的经商才能,他向李鸿章第一个提出了官督商办的办企业形式,以及企业应以盈利为主的经营原则。28岁时,盛宣怀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大型民用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此后,二人紧密合作三十年,直至1901年李鸿章去世,作为李鸿章的经济事业操盘手,盛宣怀可谓是功绩至伟。



在随后的30年间,盛宣怀成长为大清帝国的商业巨子。大清光绪二年,盛宣怀在湖北广济盘塘设立"开采湖北煤铁总局",雇英国矿师郭师敦查勘湖北煤铁矿藏,这是他兴办的第一个企业,此后他兴办和创造了10余个“中国第一”的企业,做了无数筚路蓝缕的开山工作,这其中包括:

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

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

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

第一家国人自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

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

还包括第一家理工科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以及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

正因为这些成就,盛宣怀在后来赢得了“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美誉。



但盛宣怀他不是一个实业家和企业家,他是买办,是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终其一生,盛宣怀基本上是以官商作资本,从而达到“做高官”的目的。他最终做到了邮传部大臣,他的愿望得以实现,但仅仅半年之后,盛宣怀就因四川铁路“国有政策”引发武昌起义,他饱受各方的谴责,被革职永不叙用。

盛宣怀创办的企业,可以凭借国家力量,与外商同类企业进行价格战,并取得胜利,实现盈利。而必要的时候,他又可以与外国合作,以“联夷制夷”的名义,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以及个人的仕途升迁。



1900年,当清廷向帝国主义宣战的时候,亦官亦商的盛宣怀却没有响应最高统治者的号召,不惜一切代价投入战争之中;而是作为枢纽人物,串联起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地方督抚,与列强缔结了“东南互保”的和平条约。这无疑是一种“叛国”行为。尽管事后迫于列强的压力,盛宣怀不仅未被治罪,还获得清廷奖赏,但不能因此否认盛宣怀主导“东南互保”的私心。

因为东南战事一起,他在长江沿岸苦心经营了二三十年的实业,势必毁于一旦。而这些实业,不仅关乎他的身家,更关乎他的仕途,是他借以步入帝国政坛高官序列的资本。东南互保的成功,从大的方面讲,是帝国离心力强大到足以消解中央权威的结果;从小的方面讲,则是盛宣怀等帝国官商群体为了保持个人利益、不愿作出牺牲的反应。



正式由于他基本上控制了当时大清所有重要的工业,包括邮电,煤矿,对外贸易,成为在经济上成为支持清王朝的有力柱石,是慈禧太后口中的“不可少之人”,因此他的的官阶扶摇直上。从大理寺少卿、会办商务大臣、工部左侍郎,到1911年升任邮传部尚书,丝毫不亚于昔日的李鸿章。



清朝最终“死”于铁路建设,而当时他恰恰掌管了全国的铁路权,1911年,盛宣怀发起最愚蠢的“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他的理由是,川汉、粤汉铁路原由商民集资筹建,由于资金迟迟不到位,导致修路进展缓慢,严重影响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在这种情况下,盛宣怀不得已决定收回商民股权,改由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修建。为此盛宣怀与英德法美银行签订了600万英镑的铁路借款合同。

然而由于对民众的股权赔偿计划迟迟未出台,“卖国”的谣言不胫而走,保路运动一发不可收拾,连带催生了武昌起义。盛宣怀的政治生涯,他被清廷推出来作为替罪羊,褫夺了官职,吓得他逃亡大连后又出走日本。民国建立之后,民国政府才把大部分不动产还给了他。



在生命的最后三四年,坐拥1100多万两白银,这些钱数折合成人民币达到了几十亿,这位公认的第一首富盛在遗嘱里表示,他将全部资产均分为两半,一半用于社会公益,一半分给子孙。再就是第一自己的葬礼必须僧衣薄殓,财产交给专门的机构打理,各他对儿子们说,他一生最大的遗憾有两个,一个是没有像父亲一样考取功名,另一个是一生未曾去过欧美。

当时晚清到民国初年,有两大商人,一个是张謇,一个就是盛宣怀,在世时,外界对二人的评价明显不同,状元实业家张謇的评语颇不客气:“盛宣怀的为人,虽稍有才具,但不顾大局,全无国家观念。”办实业,如果只是追求个人升迁和企业利润,这种格局,张謇是看不上的。



1894年,41岁的张謇张謇考取了状元,但他很快就发现了整个帝国溃烂的秘密。慈禧从颐和园回紫禁城,适逢大暴雨,文武百官跪在一二尺深的积水里迎接太后,一个个被淋成落汤鸡,连七八十岁的老臣都在水里接驾。可是,太后坐在轿子里,连头都不回。张謇看后,整个人很难过,他问自己:“这种官,是有志气的人应该做的么?”在这种情况下,大清又怎么能赢得日本,人都没有尊严,国家怎么有尊严?于是,张謇果断弃官,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但张謇与盛宣怀的经商道理截然不同。

后世对盛宣怀其评价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在慈禧太后看来,他是“不可或缺之人”;在李鸿章看来,他“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在孙中山看来,他则是“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之人。另一方面,由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直接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因此《清史稿》中直接称其为“误国首恶”。而在鲁迅看来,盛宣怀则是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盛宣怀临终之际,告诫子孙,只有遵照他的要求做后人才可以守住财富,否则的话不出20年盛家就会走向没落。他的子孙们觉得这些话有些危言耸听,所以他们也并未当回事儿。1917年11月18日,盛家为了他的葬礼花去了30万大洋,光抬棺材的杠夫就雇了64人,出殡仪仗队更是长达5里,做出不是国葬、胜似国葬的效果。

显然盛宣怀的后人在丧葬仪式上完全违背了他的遗嘱。后来果应此言,不到三十年,盛家彻底败家。钱财本是好东西,如果留给不争气的后人,只会加快他们的毁灭,那这样的钱财不留也罢。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