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打硬仗恶仗的曾国荃,为何升官速度和名气不如李鸿章、左宗棠
文/情义无价品历史
序言:
曾国荃,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他军事指挥才能卓越,打起仗来不怕死,比较对当兵的胃口,所以当时人称“九帅”,因善于挖壕围城、打攻坚战,又外号“曾铁桶”,在湘军中威望较高,是曾国藩绝对的左膀右臂。
一、无湘不成军。
晚清历史上,有“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之说。咸丰二年(1852年),清代中兴之臣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抛开清代八旗、绿营的旧制陋习,模仿明代戚继光的练兵制度,招募乡民,编练成了一支新型的地方武装。1854年初,已编练陆军十三营6500人、水师十营5000人,加上兵勇、夫役工匠等,共17000千人,人称“湘勇”或“湘军”。
这种书生加山农的独特体制,兵随将转,兵为将有,一改自北宋以来“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军事准则,形成了地方武装势力。湘兵吃苦耐劳,骁勇善战,从此湘军取代绿营成为清军主力。后来,经过不断扩充队伍,到了1859年,湘军集团兵力约有十四万人,鼎盛时兵力达五十多万人,以后军中战将骨干多是三湘子弟,因此出现了“无湘不成军”的民谚。
纵观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史不难发现,我军高级将领中湘籍将领颇多,例如,在新中国首次举行的授衔中,名列共和国将帅榜的十大元帅中有3位是湖南籍、十名大将中有6位是湖南籍,这两项共20名高级军衔中湖南人占了9位,几占半数,这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独特地域文化现象。
二、安庆之战,扬名立万。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四人,他们先后因功被授予巡抚、总督。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便会发现,最擅长以少胜多、打恶仗、打硬仗的曾国荃,却总被曾国藩的光芒掩盖,他得到的回报和付出极不成比例。 曾国荃自从攻打吉安后,便一直是湘军中的主力。咸丰十年(1860)攻克安庆,是湘军东征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仗,他凭借一万兵力,死死咬住安庆,任凭太平军花样玩玩尽,坚守不撤围,此战奠定了金陵攻坚战的基石。
安庆之战中,曾国荃出的力、吃的苦,曾国藩和湘军将领都心知肚明。在此战胜利后,清廷出奇的小气,只给了他一个布政使衔,以按察使记名题奏,赏穿黄马褂。直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才赏一品顶戴。 自咸丰六年开始,曾国荃历时六年之久,大小阵仗不下数百场。多次胜仗后,曾国藩都给其他湘军有功将领请赏,不少人已官至巡抚、提督,唯独对曾国荃不敢保举。
曾老九的敢打硬仗恶仗的能力,在安庆之战得到了充分体现,也表现了出他的一种顽固的思想。但凡,喜欢硬磕的人,思想都是极其顽固的,忍耐力、战斗力也是极强的。他们往往认准了一个目标之后,就是一门心思地拿下,不罢不休。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蛇,蛇咬东西也有这个特点,咬住了就不松口。
三、执意攻打天京,首功未得到首赏。
湘军平定太平军时,朝廷几乎是不给军费的,多是靠自己筹措。1861年秋,曾国藩意识到,必须从太平军手中夺取江苏浙江,保全这个财富重地,才能解决军费问题。他知道,仅上海一地,每月就可筹措饷银20万两。这是一个立功良机,曾国藩首先想到让九弟曾国荃去办,恰好他刚攻克安庆,有兵力前往上海一带。
然而,让曾国藩失望的是,曾国荃非常不满,毅然决然地拒绝。他认为:要攻打太平天国的心脏南京,占领南京,就能成为战争中第一功臣,扬名立万!他鬼迷心窍,曾国藩也没办法,只好让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也脱不开身。这时,曾国藩想到手下还有个不得志的李鸿章,虽然二人关系有点不好,也只好让他担此大任。
原本坐冷板凳的李鸿章,抓住机会,连忙回安徽老家募兵,建立了淮军,迅速奔赴上海。李鸿章稳扎稳打,与洋人合作,把淮军做大做强,迅速升任江苏巡抚,在战争中成就自己,建立了赫赫威名。曾国荃没看明白一点:谁能掌握上海,谁就能财大气粗;谁能与上海的洋人打交道,谁就能睁眼看世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国荃放弃的机会,正是李鸿章成就“宏伟事业”的起点。与太平军作战的最后两年,曾国荃所有的精力都集中于围困南京。
在1864年7月,天京被曾国荃拿下时,朝廷封了他太子少保、一等伯。同时,同治帝又痛斥他措施不当,致使太平军千余人逃逸,并指责他的部队军纪败坏,告诫他不要“骤胜而骄”。
这个时候的曾国荃,心里应该是非常不舒服的,在他的心里觉得拿下太平天国的首都,应该是首功一件,朝廷要大加封赏的。然而,朝廷却是赏了又打,说到底是自己在朝廷留了个不好的印象。还有,就是朝廷耍了一个手腕,你越是觉得自己功劳大,就越是不能骄纵你。在朝廷认为,打是你的任务和职责,怎么赏是自己决定的。
四、职务升职,与功劳无关的政治游戏。
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四,曾国荃正式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奉旨补授江苏布政使。这一年,左宗棠补授浙江巡抚,他并无多大战功,时间也不到一年,但升迁速度令人吃惊。仅过一年,左宗棠又被任命为闽浙总督,而此时的曾国荃才被提升为浙江巡抚。 李鸿章也是常年在曾国藩的幕府工作,虽然他的升迁速度不如左宗棠那么迅速。但同治元年(1862)奉命赴上海,也升任为江苏巡抚,到了同治四年(1865)时又署理两江总督,与左宗棠平起平坐。这个速度也大大超过了曾国荃,直到光绪(1875),曾国荃才担任河道总督。 从后来的经历来看,曾国荃的确不如左宗棠、李鸿章那么优秀,然而至少在镇压太平天国这一期间,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大。
平定太平天国期间,以战功而言,曾国荃显然胜过左宗棠和李鸿章二人。不谈安庆之战,就是金陵之战,他以三万人马对太平军三十万大军,以弱胜强,打的是城市攻坚战,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仅凭这一战,也足可彪炳历史。 然而,不管是朝廷还是别人,都把左宗棠、李鸿章与曾国藩相提并论,很少想到曾国荃。
从当时实际情况看,曾国藩总管一切,曾国荃、李鸿章、左宗棠三人各领一支人马,地位基本相等。 曾国荃亏就亏在他是曾国藩的弟弟,无论官场也好,舆论也好,对他的压制,无非都是忌惮曾氏兄弟一家独大。假如没有这一层关系,那么曾国荃的光芒是不会被掩盖的,他的遭遇也不会如此。
事实上,正是由于曾国藩的缘故,为了避嫌,不敢提及曾国荃,致使他曾国荃得不到合理的晋升。 当然,曾国藩也不是不愿提携自己的弟弟,只是出于情面,不便给他请功。几乎每次曾国荃打了胜仗,都是胡林翼或其他督抚向朝廷保举,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也道出了“不敢仰邀议叙”的苦楚。
相比之下,左宗棠自从跟随曾国藩襄办军务后升迁就要迅速很多。左宗棠长期在湖南巡抚府中做募宾,虽然才能出众却一直是个编制外的人员。而在咸丰十年,他以四品京堂候补到曾国藩营中效力,次年即以三品京堂候补帮办两江总督军务,由襄办转为帮办,以四品升任三品,只有几个月时间,可见左宗棠的实力也非寻常。
朝廷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施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就是担心他们功高盖主,对强大的湘军起了防范之心。曾国藩深明其中利害,逐渐裁汰湘军以自保。
结语:
论战功,安庆一战,曾国荃可与李鸿章攻克苏州、左宗棠攻克杭州并列,而他还有攻克天京的首功。论战果,曾国荃在两次战役中均全歼敌人,而李鸿章是靠收买,左宗棠也没有消灭太平军的有生力量。 客观说,曾国荃的战功是血拼出来的,只因他是曾国藩弟弟,才被朝廷压制,这就是他的不幸。
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圈子政治。朝廷忌讳圈子政治,当官的喜欢圈子政治,这是一对矛盾体。所以,在可能出现强势圈子的时候,朝廷总会想办法采取分化势力的措施来应对。李鸿章原本是曾国藩手下,建立淮军,得到清廷重视和扶持,也就是朝廷平衡势力的手段,因此,曾国荃的升迁速度比不上李鸿章、左宗棠是正常现象。
情义无价,真诚分享。欢迎关注点评,感谢有您。图片引自网络,侵权联系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