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2024年,有一句话在网络上被广为流传: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12月20日晚,《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携手作家莫言、梁晓声再次来到董宇辉直播间,以“在文学的旷野里”为主题,畅聊文学与热爱、文学与生活。在约两个小时的直播活动中,累计700多万观众观看,最高在线人数27.8万人,2025年全年12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共售出2.9万套。


莫言(右2)、施战军(左2)在直播间

莫言:“真正鲜活的语言,始终是在老百姓口头上流传”

在20日晚的直播中,莫言回忆了他与《人民文学》的相遇。1985年,他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爆炸》,从此结下了一个写作者与一家文学刊物的缘分。1986年,《人民文学》头条发表了莫言的另一部中篇《红高粱》,更是一下震动整个文坛。莫言将这次发表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一个转折。“对一个1980年代的文学青年来讲,能够在《人民文学》头条发表一部中篇小说,确实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有一点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感觉。”莫言说,如果要写出接地气的、与时代密切相关的语言,就要跟读者多打交道,跟老百姓多打交道,尤其是要跟年轻人多打交道。“因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真正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跟当下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始终是在读者,在老百姓口头上流传的语言。”


莫言(右2)、施战军(左2)在直播间

梁晓声是第二次来到董宇辉的直播间。梁晓声提到,当人们的生活进入后现代化,文学的处境自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文学所呈现的生活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梁晓声说,主编、作者和读者围坐在一起聊文学,“本身就是一个世界级的文学现象。”在网络信息化、生活同质化的当下,人们的喜怒哀乐所差无几,“高加林就在身边,是每一个你我”。梁晓声说,在这个时代写作“比我们当年的写作要有难度”。对于读者来说,能阅读一本喜欢的书,遇见一本文学刊物,被文字抚慰,被文学治愈,是繁忙生活中一件幸运的事。

施战军:在天地之间,在万物之中,因为文学与大家相遇

不少人对于今年年初《人民文学》的“直播首秀”记忆犹新——2024年1月23日晚,《人民文学》为文学“寻求”——首次来到董宇辉直播间,在4个小时内获得上亿次点赞,达成近百万册订阅量。比起年初,《人民文学》这次年末的直播,还做到一个创举,就是把读者请进了直播间——4位来自各地的《人民文学》读者代表张志方、张冬梅、刘凡、陶丽,作为《人民文学》好读者和“至亲”受邀来到直播间,表达自己的文学心声,分享各自与《人民文学》的情缘。

施战军说,“我们叫《人民文学》,其实就是大家的文学,在一起的文学。今天我们内心感觉特别敞亮,又特别温暖,当然也有一点小紧张,因为宇辉直播间还没有出现过读者,也是一次创举了。我们相信这是一件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情,也请大家多批评,多建议。”

为什么这次直播的主题是“在文学的旷野里”?施战军说,因为有了读者对话,《人民文学》的格局、心胸,或者说情怀也扩大了很多。“所以我们这次访谈的标题是 ‘在文学的旷野里’。在旷野里,就等于在天地之间,在万物之中,在人群之中,在你我开阔的守望地带,大家一起相遇了。”

据了解,《人民文学》杂志预计将在2025年与董宇辉共同举办4次读者专场,希望让更多热爱文学的读者朋友们能够近距离感受文学的魅力。《人民文学》杂志将继续“寻亲”,建立起与广大读者之间的血肉关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