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这一决定直接让宝马、大众等品牌“焦头烂额”。究竟为何会做出如此“自毁前程”的决策?它背后藏着什么大算盘?



为什么欧盟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刀?

在全球电动汽车的“跑马圈地”战中,中国车企的表现堪称亮眼。从2020年到2023年,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增长了超过80%。根据欧盟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在2023年占据了欧洲电动车市场的近15%。

虽然这个比例看起来还不算惊人,但增长速度却令人瞠目结舌。2020年时,中国品牌电动车的市场份额仅为5%左右,短短三年,市场份额便增长了近三倍。于是,欧盟坐不住了,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在现有关税10%的基础上,再征收高达35.3%的反补贴税。



比亚迪汽车在深圳的一个港口等待装运出口到欧洲

此举缘何?我们还得从欧洲本土的汽车企业说起。德系三强——大众、奔驰、宝马,曾是全球汽车产业的“霸主”。但是,近年来,他们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转型速度明显滞后。

对于老牌车企来说,情况相当尴尬。面对快速崛起的中国品牌,欧洲传统车企不仅要在技术上追赶,还得和更具价格优势的中国车企竞争。此时,加税成为一种“自保”的手段,欧盟希望通过这一措施来保护本土企业,避免更多市场份额流失



不仅如此,欧盟也希望通过这次加税,迫使中国车企在欧洲设立更多的生产基地,这样可以让本土制造商获得更多的利益。简而言之,通过提高进口车的成本,鼓励中国品牌在欧洲本地投资建厂,增加就业机会,推动本土产业发展

然而,这一做法的隐性风险也很明显。如果中国车企真的进入欧洲并建立更多生产基地,倒不如说是欧盟将自家的市场“放给”了中国厂商。也就是说,虽然可以暂时通过关税保护本土车企,但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的转移反而可能加剧欧盟车企的困境。



加关税真能守住欧洲汽车饭碗吗?

欧盟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原本是为了保卫本土汽车产业,捍卫欧洲市场的“传统霸主地位”。然而,这个决定能如预期般“保驾护航”?还是给欧盟带来更大的麻烦?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关税进了欧盟的口袋,但消费者却要付出更多的钱。中国电动汽车因其价格优势,正成为许多欧洲低收入家庭和普通消费者的首选。原本可以买一辆小鹏或者比亚迪的电动车,现在因为高额关税,这些车的价格将大幅上涨。许多有意购买电车的消费者,将因高涨的价格而望而却步。

对于那些住在城市边缘或者乡村的欧洲人来说,电动汽车可能是他们唯一方便的出行工具。加关税的决定无疑让这些消费者的购车计划泡汤,这不仅会影响到欧盟地区的汽车销售量,也势必影响到整个绿色出行的推广进程。



布达佩斯的比亚迪电动汽车展厅

再来看看对欧洲汽车企业本身的影响。表面上,欧盟加关税是为了保护本土车企,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为什么?因为,欧洲的电动汽车产业仍然面临着技术创新和生产成本的双重压力。相比中国车企,欧洲的电动车无论是在电池技术、生产规模,还是价格优势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如果欧盟通过加关税保护本土企业,那么,势必会减弱欧洲车企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动力。为什么要降低成本并进行技术革新呢?因为如果价格上已经有了“保护伞”,那为何还要努力创新和降本增效?这种保护主义政策,反而会让欧洲车企更加依赖政府支持,而非通过技术和效率提升来增强竞争力。



再来看一个可能性——中国的反制措施。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拥有强大的反制能力。如果欧盟的关税政策让中国车企受到不公正待遇,完全可能通过国际贸易机制展开反制。事实上,中国已经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表达了不满,并表示会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果中国采取报复措施,可能不仅仅是针对欧洲汽车,还可能包括其他行业,甚至是针对一些欧洲关键技术领域。这样一来,欧盟不仅得不到预期的保护,反而有可能面临更加复杂的贸易摩擦。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欧盟的加关税政策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脱钩”。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经济通过自由贸易和产业合作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如今,欧盟通过加征关税来限制中国的电动汽车,实际上是进一步推动东西方的经济“割席断交”。这种做法不仅会对中国车企产生影响,也会对欧洲的跨国合作关系带来长远的负面后果。

此外,欧盟的加税政策也会让欧洲错失在全球电动化转型中的先机。电动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未来的竞争焦点不再是传统燃油车,而是电动汽车和智能化汽车。

如果欧洲不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实现突破,而继续依赖传统的汽车产业竞争优势,那么欧洲的汽车行业势必会逐渐落后,最终被全球市场的“电动化浪潮”所抛在后头。



所以说,欧盟此举,真的是“聪明的选择”吗?恐怕,结果并不如它所期望的那样。

欧洲老工业国想要“逆袭”,路要怎么走?

如果说欧盟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来保护本土产业,那欧洲的老牌工业国们,特别是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能否通过这一“高墙”防御住全球经济的冲击?究竟是继续靠贸易壁垒来维持“旧时代”的优势,还是该顺应电动化、智能化的潮流,拥抱全新的产业革命?

显然,如果只是停留在保护主义的“自我封闭”上,那么欧洲将永远被全球发展潮流所抛下。而这正是当前许多欧洲老牌工业国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竞争。另一方面,急于通过关税等手段来保卫传统产业,结果却可能错失真正的转型机会。



要想真正保住制造业地位,老牌工业国需要将目光放在技术创新上,尤其是绿色、智能制造领域。德国一直以来是全球制造业的领头羊,但目前的电动化浪潮已让它面临巨大挑战。

如果德国等国能够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的投资,创新的速度远远超过关税的“保护”,那么它们才能真正实现“逆袭”,保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不可否认的是,欧洲的许多老牌工业国一直有着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丰富的工业基础,但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制造业已经不再依赖单一的区域和市场,而是通过全球化的供应链和生产网络构建起来的。

因此,老牌工业国要想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就需要摒弃孤立主义,重塑更加开放的产业链。法国和德国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合作关系就非常重要。通过合作,欧洲可以在供应链、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不仅能降低制造成本,也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市场的复杂变化。



在今天,全球制造业的未来已经被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经济所主导,如果欧洲想保住制造业的地位,那么就必须拥抱这一趋势。能源效率、碳中和目标、环境保护等政策,不仅仅是欧洲的生存课题,也是整个全球制造业的转型方向。

因此,欧洲各国应加大对绿色能源的投资,同时加快“绿色转型”速度。无论是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还是循环经济,都能成为支撑欧洲制造业的重要支柱。



此外,制造业不仅仅是机器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劳动力。随着技术进步,新的生产方式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变得更加高端。欧洲老牌工业国必须重新审视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只有培养出更多具备数字化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工人,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德国、瑞士等国已经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它们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不仅能为制造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还能提高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



欧洲要想长期保持制造业的地位,必须结束这种“内耗”式的局面,即不同国家之间不断通过加关税、设置贸易壁垒来保护自己的市场。而是要真正进行国际合作,共享全球市场的机遇,才能真正保证欧洲的工业优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