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5日,新华社接到我国政府命令,向全世界发布撤军决定。声明称:
在越南侵略者接连不断对我国进行武装侵袭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自1979年2月17日起,被迫决定自卫还击,经过这段时间的抗争,现已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政府宣布,自1979年3月5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开始全部撤回中国境内。
至此,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后一共不过进行了不足一个月的时间。我军一路高歌猛进,此时正处于欲攻打河内,给越南致命暴击的最好时机,但中央却在此时下令全面撤军。撤军声明一出,国际上一片哗然。
那么,我军到底为何兵临河内却要如此着急撤军呢?对越自卫反击战指挥官,许世友将军在接到全部撤军的命令之后,又有何态度和表现呢?
本篇文章就带大家追溯一下这段历史。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越南在取得抗法战争、抗美战争的胜利之后,认为自己的军事能力大幅提高,狂妄的自认为,越南是位居世界第三的强国,军事能力方面仅次于苏美两国。
在统一了越南全国并得到苏联的军事援助之后,愈发膨胀的越南逐渐开始对东南亚其他国家下黑手,企图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说白了,就是想扩大越南的版图,完全占领老挝和柬埔寨,从而实现地区霸权。
我国谴责了其扩张侵略的行为,有了苏联这个稳当靠山的越南,不惜与我国翻脸。不仅如此,为了讨好、谄媚苏联,还对一直给予他们帮助和扶持的中国恩将仇报,开始不断对我国进行侵袭,一再挑战我国的底线。
那时的我国正在集中精力落实改革开放,根本不想与任何国家发生任何冲突,但面对我国的多次警告,越南当局选择视而不见。最终,实在忍无可忍,我国政府决定给越南这个“白眼狼”一点教训。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小孩子不听话,该打屁股喽!”
邓小平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拉开序幕。解放军从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对越南发起了进攻。战线总长约500公里,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3个高炮师,以及通讯兵、工程兵等共56万兵力。其中,东线是战争的主战场,由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担任总指挥。
我军两线各部队战士浴血奋战,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的战术,一路纵深推进越南腹地几十公里,以枯摧拉朽之势,攻下了越南境内的既定目标。越南军队在我军排山倒海的攻势之下,被打得溃不成军。
在许世友将军的指挥下,我军战士攻下了越南的战略要地,谅山。谅山这个天然屏障被攻下,就意味着越南的首都河内直接暴露,我军士气异常高涨。许世友打算乘胜追击,准备在谅山之后的平原地带充分发挥我军机械化的优势,大范围展开攻势,直接剑指河内。但就在这个时候,中央却突然下令要求所有边防部队回撤。
许世友将军接到命令之后,很快就明白了中央的意图,但已经攻到敌人老家门口的他不太甘心就此放弃。服从是军人的天职,违抗命令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许世友将军是个火爆脾气,是我军高级将领中有名的“猛张飞”,马上率军掉头也不是他的风格,他势必是要给忘恩负义的越南当局一点教训的。
许世友接到对越自卫反击战总指挥的任职时,已是74岁的高龄,但接到命令之后,当即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作战室开会,研讨战略,发布指令。
当初步作战任务下达之后,许世友又亲自前往前线阵地指导、视察,严格要求阵地的各个工事,凌厉风行的姿态,完全看不出已年逾古稀。
许世友负责的东线,主要任务是打高平和谅山,这两个越南的重要战略要地。第一阶段,许世友采用“牛刀杀鸡”的战术,目标是彻底打散越南驻守在高平的军队,以绝对优势拿下北越的交通枢纽高平。
1979年2月17日,正式发起进攻。我军炮火齐射,没一会儿,敌方的阵地防御就被基本摧毁了。许世友坐在指挥部,听到传来的阵阵捷报,得知按计划一一攻陷了目标,很是开心,但他也突然想起来,负责打复合城的水口旅一直没有传来任何消息,许世友询问了之后得知,水口旅不仅还没有攻陷复合城,占领公路要点,甚至还有部分队伍退了下来。
许世友听了之后,气得双目圆睁,说道:“这么长时间没有任何进展就算了,还往后退,真是一群孬种,怕死鬼!”
其他将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很是着急,向许世友建议道:“既然迟迟攻不下来,不如将水口旅换下来,让别的旅过去。”
许世友气得脸红脖子粗,大发雷霆:“绝对不行,开弓哪还有回头箭,这是战场,他们是战士,让他们打,打不下来,叫他们就别再来见我!怕死的先死!”
其他人看着大发脾气的许世友都不敢再说话,一时间,指挥室里安静极了,能清晰的听见发怒的许世友的喘气声。过了好大一会,许世友慢慢平静了一些,语重心长的说道:“同志们,你们说什么叫战斗力呢?使命必达就是一种战斗力!纪律松弛,留足后路的部队是打不了胜仗的!这不是换部队作战,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将他们从战场上换下来,那么往后的每一场仗,他们只会退的更多,输的更惨,甚至会有更多战士借机不上战场。”
其他将领听后,一致同意,立刻向这支水口旅下达了命令:“不能退缩,一鼓作气拿下复合城。”
水口旅接到命令之后,明白表现让首长失望了,立刻调整了部署,重新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奋不顾身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很快,就传来了复合城被攻陷的捷报。
第二阶段,是攻打谅山。在这里许世友增调了我军兵力,对越军形成了3:1的兵力优势。为了使战国最大化,许世友还集中了火力,先夺取了外围要点,造成围攻谅山之势,然后一举攻下了谅山。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军攻入了谅山市区之后,越军从河内调来的增援的精锐部队展开反击行动时,使用了化学武器。这惹怒了许世友,他下令:“谅山一间房子也不能留!”将士们执行命令,将谅山炸成了一片火海。
最终,许世友将军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越南北方20座城池,以排山倒海之势,打得越军丝毫没有还击之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如上文所述,许世友将军是一个脾气、实力都不凡的将领人物。他带领着中国边防部队,将越南人打得落花流水,眼看就要攻下河内,却接到撤军的命令。
这让许世友将军觉得不够尽兴,甚至有点窝火。他在南宁指挥部看着标满了敌我态势的军事地图,盯着已经近在嘴边的河内,不自觉地叹了口气,他甚至已经看到了我军撤退之后,越方悻悻的样子。
当然,中央下此命令,是有着足够的理由的。
俗话说得好,打狗需得看主人,此时的越南与苏联已经签下了友好互助条约,在军事上是同盟关系。这意味着,越南遭遇我军的威胁,苏联不会一直坐视不管,我军的牵制只是暂时的,等到必要的时候,苏联一定会对越南出手相救。一旦苏联插手中越战争,那么这场战争的规模也就被急剧扩大了,到那时,很有可能发展成我国难以控制的局面,最终深受其害的只会是我国,甚至包括越南,我们两国。所以,为了避免苏联趁机加入,中国才决定下令撤军回国。
其次,我泱泱大中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坚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从不主动去侵犯他国土地以及其他主权。如若不是越南三番五次地在边境挑衅和侵犯,我国断然不会派兵出击越南。而此时,中国解放军已经攻下了谅山,直逼越南首都河内,也算已经给予了越南方面一个惨痛的教训,打击了越南当局的嚣张气焰,还让世界各国见识到了中国的实力。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政治目的就此便已经达到了。
况且,中国向来奉行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也一直是一个遵守联合公约的友好大国。从一开始,邓公说:“小孩子不听话,该打屁股喽!”就说明我国对越南进行反击,只是想教训教训越南这个不听话的“小孩”,并非为了将越南这个国家灭亡。中国作为一个友好大国,从不欺压任何国家和民族,更不用提亲手将一个国家灭亡了,所以,在教训越南的目的达到了之后,中国自然不会再继续前进。
还有,就是我国国内正式实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对越战争之前,中央刚作出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进行改革。所以,以此为工作中心,势必也不能够长时间将几十万人的大兵团放在越南打持久战。
最后,就是我军战场全线共跨了中越边境六省,是浅近纵深地区,也是典型的山林丛地,道路狭窄,路况极差。不利于我军机械化军队前进,更不利于大兵团作战。而且,一旦4月之后,就会迎来雨季,那时道路会更加泥泞,我军会更加难以展开作战。因此,我军还必须要在雨季来临之前就结束这场战争。
许世友将军明白中央的用意,但就此撤军,这位脾气火爆的少林将军实在心有不甘。因为在这个战场上,随处可见中国支援的物资,越南军民吃、穿、用的全是我国曾经无偿资助的,打向我国解放军战士的枪和每一颗子弹都来自中国!更让在战场的将士们不能接受的是,身边许许多多的战友都倒在了这片土地上,此时撤军,是他们需要红着眼,咬着牙,在心里自我建设一百遍才能做到的事情。
但作为军人,中央的命令不得不遵守!许世友有些烦躁的在屋里踱着步,突然,他停下来,回到军事地图前,认真地盯着河内看,当地图快被他盯出一个窟窿的时候,他那圆圆的憨厚的脸上露出了一抹狡黠的笑,他喃喃自语道:“拱一拱,我再往前稍微拱一拱。”
许世友决定让军队自谅山向河内再突进一点点,就跟部下说:“再拱一拱,打疼这个白眼狼!”于是,我军就向河内又挺进了几十公里,造成我军还要继续围攻河内的假象,从而迫使越南军队从柬埔寨撤军回国。
又打出谅山几十公里之后,河内已然暴露在了我军的炮口之下。看见我军兵临城门,越南首都河内一片慌乱,防御工程加紧起来,机关政要全都飞速逃窜,就害怕我军一举攻进河内,对他们赶尽杀绝。看着鸡飞狗跳的河内,还有越军害怕的模样,许世友忍不住笑着说:“越军真是不禁吓。”
吓唬越军的目的到达到了,许世友将军便下令撤军回国了。虽然内心有着失落,但许世友知道该执行命令,往回走了,如果再向前挺进,国际舆论就会难以控制,变成束缚我国的桎梏。真的打下河内,别的国家一定会质疑我军此次军事行动的动机,至那时,我国就会不可避免的背负上沉重的道义枷锁。
我军扭头回撤,不成想,越南军队还要凑上来挨揍。面对如跳梁小丑般的越军,许世友将军一声令下,回应给了他们一顿猛烈的炮火。为了削弱越南军队的战争力量,许世友将军又下令,在回撤过程中,将我国曾经援助建设的重工业设施以及军事设施,统统摧毁!
我军撤军的命令也来得不早不晚,恰到好处。既狠狠教训了越南当局,又没有产生国际猜疑,引起负面舆论。
战争结束之后,不少国家都对我国发起对越反击战有着十分中肯客观的评价。德国就这一战事,拍摄一部9分钟的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德军对中国军队的军事行动表示支持,对我军在攻克了谅山之后又主动撤军的行为,表示敬佩。还赞扬了我军在战场上的坚毅。
另外,在德国拍摄的这部纪录片中,还毫无保留地记录了两军对待战俘的态度。我军优待俘虏以及善待越南百姓的行为和越南对待俘虏的残忍手段形成了鲜明的比对,这种对比不言而喻,证明了到底哪一方才是正义的一方。
更有当时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的报道:
“(中国军队)16天中已经使越南正规军的3个师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因此,人们认为,越南已经失去在边境附近地区进行有组织的军事挑衅的战斗力。据此间的官方人士说,中国军队认为丧失了战斗力的越南部队是人民军的主力一部分,被视作精锐的第3师、第345师和第346师,共2万7千多人被歼灭。这位人士说,越南军队的装备比我们估计的要差,士气也不高,十四五岁的小孩和老人也被迫参战了……”
不过,这场战争却让许世友将军饱受非议。有人认为,东线这一战线战果不够理想,尤其是高平战役伤亡惨重,并且他们将这一切都归因于东线指挥官许世友指挥能力不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不明就里,被这一观点带偏。但细细考证之后,不难发现,许世友将军实属冤枉。
许世友将军指挥的东线,在实际作战过程中,分为了三个方向,即谅山战场、禄平战场、和高平战场。谅山、禄平两仗大家还是非常认可的,引起世人诟病的是高平战争。
高平一战,最开始定下的战略目标是,用7个师的兵力,花三到五天的时间,包围歼灭越军的一个精锐师。但在真正打的过程中,我军却调用了整整11个师的兵力,一直打到最后撤军,也没有将敌军完全消灭干净。在回撤的过程中,又因为驻军工作组的大意,造成我军遭遇越军的伏击,造成了我军在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最大一次战损。
战果没有达到预期,作战时间长,部队伤亡大,这些的确都是高平战役不争的事实。但是,战场从来都是无法预料的,任何不起眼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战争的最后结果。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太多了,如果将战败的罪责都怪罪到指挥官的头上,未免过于牵强附会了。
首先,我军将士作战经验不足、武器装备落后,都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知道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之前,我军将士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实战过了,甚至有很多都是战场新人,所以会不可避免的在战场上稍显局促。而那些经验丰富,骁勇善战的老将士们,大多已经因为年迈陆续退役了。
包括那些被提拔上来的在训练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军官们,虽然正值当立之年,也十分的优秀。但没有经历过真枪实弹的战场,作战能力上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且不说作战方式单一,只会进行人海战术,与敌军硬碰硬,造成了我军兵力损失严重,更甚的是有些干部无法做到积极对战,以畏畏缩缩的姿态上战场。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在越南,敌情、地形的分析的难度直接上升了一个维度,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知己知彼。战场的地形,不仅陌生,而且复杂。越南多山岳丛林,在这里行军既没有路线和速度的选择可言,又不能够将我军的优势兵力和重型装备充分发挥作用。
地形条件是否有利是相对的,之于我军是不利的,那么对于越军来说,就是优势所在了。越军凭借山多林密的有利地形,神出鬼没在我军的交通线上捣乱、搞偷袭,弄得我军失去后勤保障,一度面临无后方作战。还曾遭遇越军炸坝放水,将我军围困在半道上,前后动弹不得。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又怎么可能做到快速展开战争和小伤亡呢?
最后,十分值得关注的一点,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采用的大纵深战役穿插,并不是许世友的打法。采用了大纵深战役穿插打法的高平战场,没有实现预期歼敌效果,打的不够漂亮,进程也不快。不过,这个打法并不是许世友制定的。
许世友最初确定的作战方针是:
全线展开,同步推进、浅近纵深、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个歼灭。并且还根据这个方针确定了作战方案:第一阶段集中主力全线突破越军第一线防御,首先歼灭位于边境地区的12个武装公安屯。第二阶段集中兵力进入浅近纵深地区,分割围歼越军的6个地方独立团。第三阶段转移兵力,扩大战果,寻歼敌3师、312师、346师等主力。
但当这个作战方案被汇报到北京时,却遭到了否定,军委领导给出的理由是:“方案是个很好、很稳妥的方案,但是与军委的意图有所不符。”许世友便只好按照军委的意思,实行纵深战役穿插,断退路、包围住,先围而后歼。
战事结束之后,面对质疑,邓小平同志为许世友发声:“指挥没有问题!”
许世友将军自己说:
“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军委是肯定的,外界有不同的说法,下面有不同的认识,这不奇怪,还是让广大干部去评说,让广大人民去评说。”
但始终不能否定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许世友将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指挥我军将士在区区28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给了越军沉重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