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学得多,道理解得下。有文又有武,创造新中华



“庄稼收到家,人人笑哈哈。拿起书本儿,冬学学文化……知识学得多,道理解得下。不做落后人,不做睁眼瞎。”这首《上冬学》生动表现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冬闲时读书问学的历史风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边区冬学在组织形式、教育内容上逐步调整完善,既关注普遍问题,也关注特殊问题,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一是在最基本的识字方面,一大批农民实现了从“文盲”到“文人”的转变;二是在劳动技能方面,劳动能力的进步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三是在意识觉悟方面,民众进一步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坚定了抗战信念。

一是学习语言文字。

上世纪30年代,边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文盲数量占农民的90%以上。开展文字扫盲教育,是冬学的首要工作。

1940年,被尊称为“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在《中国文化》上先后发表《文学革命与文字革命》《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等文章,积极倡导和宣传新文字,从理论上为边区开展扫盲教育举起旗帜。

《新千字文》是较早使用的扫盲课本,编排顺序从数字开始,再“进阶”到常用的单位和杂字。边区文教大会后,在《边区民众读本》的基础上,又编成《识字课本》《日用杂字》《庄稼杂字》等教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常用字的选择问题上,边区教育工作者根据群众识字、用字需要,研究整理出1800个常用字。延安大学教育系学生对《群众报》一年间用过的字进行统计,按照使用频率筛选出2768个字。教育家、出版家、通俗读物作家辛安亭以此为基础,参考11种初小课本和成人识字课本以及故事、秧歌等通俗读物,精选出1800个字。同时,按照这些字所表达事物的性质,分成自然、动物、植物、生理、心理、食、衣、住、用、生产、家族、社会、军事、政治、文化等15大类,不仅涉及语义,还涉及语法,是比较全面的字书编写方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辛安亭还对边区群众的姓氏进行调查,收集到270多个姓氏,删去不常见的,选出184个单姓,编成四言韵文,形成《新百家姓》,作为补充教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边区教员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群众学习兴趣。有的教员根据字音、字形特点改编出谜语、俗语、顺口溜等,以方便民众识记。如常见的姓氏“李”字,根据笔画可拆分为十、八、子,顺口溜就是“十字打架,八字救架,吓得子字坐下,却正好凑成一个李字”。同时,鼓励小学生、青年人先学习,引导他们争当“小先生”,帮助长辈识字,进而组织家庭竞赛,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氛围。

二是培养劳动技能。

冬学以扫盲为重点,以生产为中心。为了让群众学到更多实用知识,边区还广泛展开功能性扫盲教育,即为了适应生产、生活需要而开展的专门性、技术性知识技能教育。

比如,教放牛娃“放牛”二字,再练习数字,便于他们清点、管理牛群;对卖面粉的商贩,则教会记录“石、斗、升、合、斤、两”等基本单位,再进一步教记账……由切身事物逐步延展至周围事物,联系实际地学习,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

又如,贯彻“国防教育”方针,学习抗战常识和军事知识,开展自卫训练,使其可以配合正规军活动。还有一些战时工作训练,包括构筑战壕、救护慰劳、交通运输、侦探敌情等工作。米脂县还“把参加冬学的人按自卫军连排班编入,由识字多的冬学生负责教字,学校和自卫军干部督促检查”。

再如,对年轻妇女展开简易的医药看护和妇幼保健教育。1944年冬,边区政府在刘家城、高庙两个村庄试办妇女冬学。延安大学学生李冰珠被分配到那里当教员。当时,妇女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生产卫生常识。刘家城的39名育龄妇女,一共生育194个小孩,却只养活88人。立足于实际需要,妇女冬学确立了“卫生第一,识字第二”的教学方针以及“妇女卫生为主,一般卫生为辅”“从卫生教学中进行识字”的原则。妇女冬学讲授卫生知识的消息传开后,学员很快由26人增加至70人。

冬学结束时,刘家城、高庙两个村庄的妇女进一步认识到日常卫生的重要性,也注意不让病人、儿童喝生水。很多家庭的大人、小孩还养成了每天洗手、洗脸的习惯,摒弃了陈旧的、迷信的偏方、习惯等。从无知到认知,从认知到行动,边区妇女更加意识到学习文化和科学的重要性。在短短两个月里,学习能力强的能识200余字,一般的也能识近100字。

三是塑造民众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讲,冬学也是政治动员、军事动员运动,旨在通过思想政治和时事教育启发民众的觉悟,提升民族危机感与爱国主义热情。

文艺做外壳,思想为内核。相关冬学活动按照“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借助音乐(戏曲、歌谣)、绘画(壁报、墙报)等开展教学,帮助暂时不识字的人通过听、唱来学习知识和文化。

声势浩大的“新秧歌运动”,是边区文艺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新”在去除封建愚昧、低俗鄙陋的元素,也“新”在集体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上,多为塑造民族意识、激发家国情怀的题材,也有反映边区新生活、新风貌的,大体采用富有民族特色且广受欢迎的秦腔、山歌样式,显现出鲜明的通俗化、大众化和地方化特点,在满足民众基本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塑造与提升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冬学将生产建设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将社会活动与政治活动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边区民众的文化水平,还广泛提升了全民抗战乃至当家作主意识。正所谓,“人人有文化,救国有办法。小管这家务,大就管国家。会生产会打仗,有文又有武,创造新中华”。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 付健玲,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段学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