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语言更是如此。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沪谚的地域人文特质》节选。

乡俗,主要指乡间、乡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风俗、习惯等。文化是在一个地域内,历史积淀下来的群体共享的公共法则与契约,是以遗传的方式,“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在群体内部传递并进化。乡俗是一种文化。

清末民初时的陈行地区,文、商世家出身的乡绅们崇尚的与人为善、乐施好义,成为陈行人生活的准则。受历代乡绅的影响,这里的民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当地人长期满足于“逢熟吃熟,自得其乐”的生活,而且主张“商不越苏杭,士总在故乡”。

逢熟吃熟,自得其乐

自古以来,沿周浦塘 [1] 一带地域辽阔,田园万顷,村宅散布,重镇稀少。因“山高皇帝远”,各自为政,风平浪静。

当地乡村农业兴旺,物产丰富,陈行人向来逢熟吃熟,自得其乐。一首《逢熟吃熟》歌,生动地描绘了陈行人的小康生活:正月新年看打春,种田人逢熟吃熟最开心,年糕吃罢糖茶喝,再吃荠菜圆子肉馄饨。二月春风屋门前,燕子低飞绕屋檐,鲜竹笋煎蛋有滋味,老蚌肉嵌进豆腐皮。三月上坟做清明,韭菜炒蛋香喷喷,菜苋摘来腌咸菜,蒜苗烧鱼留客人。四月立夏好秤人,青梅酸来草头嫩,家家户户新麦起,求得风静吃麦焖。五月端午吃枇杷,新芦箬粽子角叉叉,油氽黄豆好咽茶淘饭,咸菜同烧豆瓣沙。六月大热最难熬,止渴吃点大麦茶,黄浆塌饼吃到珍珠米,黄金瓜吃完接西瓜。七月杂烤用油煎,腰菱近在宅河边,场角头芦粟随手攀,胜似青皮甘蔗一样甜。八月中秋吃新姜,囤里新米是香粳,毛豆荚要配新米粥,糖烧芋艿味香甜。九月西风捉蟹天,蟹罩蟹簖接连连,小蟹烧来自己吃,大蟹要卖好价钿。十月家家备寒衣,园田里蔬菜日日稀,唯有荠菜新上市,烧顿咸酸饭味道鲜。十一月里冷呼呼,鲜菜吃到油塌棵,大白菜要经浓霜打,好做冰胶豆腐大暖锅。十二月里谢家堂,慈姑地栗小盆装,合家团聚庆丰年,祈求来年更兴旺。


乡村经布

乡民们爱说:“做人家,先学做人慢做家”“面筋裹馄饨,一块土上 人”“越奸越巧越贫穷,奸巧原来天不容”。 这里的农家宅院,虽然各住各的屋,但各家院宅均不设防,互相紧连着,彼此亲近如一家,而对于奸巧小人,大多遭到乡民排斥。


当年题桥盛产白梨瓜

乡民们爱说:“贪多嚼不碎”“贪吃人家大肉,荒脱自家大熟”“贪小失大,夫妻两个哭仔一夜”“呆人有呆福,泥菩萨住大屋”“懒人自有懒福,迟来一碗厚粥 ”。他们大多能知足常乐,顺应自然,相互间难得有所攀比,少有妒忌之心。除了忙于自家田里的“一年两熟”和自家宅上的“太太平平”,平日里乐得图个悠闲,快快活活,轻轻松松,因此大多远离尘世的纷扰,也不想离乡远游,因此洗去了种种浮躁,自认为自由自在,生活充满幸福感。

“大老倌”不忌土气

陈行谚语均来自百姓生活。当地人以朴实直率又充满机趣的言语浓缩当地风土人情,评论世态善恶美丑,反映各自喜怒哀乐,调节周边人际关系,既富有口头文学的独特魅力,又凸显当地百姓的智慧和美德,蕴含着历代民众的生活知识和经验。

谚语的创作和传承,是群体性作为。这里各村宅都有不少能唱善说者,在日常交往时,彼此十分健谈,将聊天称为“老白山海经”,而又不是空泛地高谈阔论,话题总是不离实际生活。他们交流的话语大多充满着幽默,彼此间性情碰撞,不加遮拦。于是,那些俚谚便自然而然地随口而出,或即兴产生,又经口口相传,四处流行,约定俗成。

依赖土地而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使当地人说话不忌土气,甚至以土为趣,因此,他们的言辞难免夸张些,大则“邪大”,小则“极小”;他们讲究务实,多娶“大娘子”;他们为人朴实,爱称“大老倌”。

他们热爱乡土,生活态度乐观,对生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爱发议论,“眼睛里着勿得粒屑”;对人生有所体会便乐于告诫他人,“笑笑话话散散心,勿笑勿话要成病”。这些能说善言者,不论是否“知书”,但求能否“达理”,自有人爱听其说,帮其传。尤其是那些手艺人和嘴贫者还时常以会说“缩脚韵”之类当众炫耀。喜怒哀乐时,有感即发,而出口大多引用谚语,力求言简意赅,而在场他人心照不宣,自然会随口应对,情感融洽。

1939年起,苏家桥的张儒锦和沈金兴、张学余等组班演唱宣卷,满口俗谚俚话,乡民深感亲切、生动。苏家桥宣卷一直在浦东 地区流传,走遍附近各乡,常演不衰。 2009年6月苏家桥宣卷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兄弟之间无话不谈

上海解放以来,这里的基层干部无论自身文化程度高低,在作报告、讨论、说理时,都喜爱引用俗谚俚语,认为讲起来顺口,听上去入耳。好友相聚、邻里交往、众口议论时,更是俗谚俚语迭出,互相一句来,一句去,大有“语不惊人不罢休”的架势。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景线。周边地区的人们感觉到,凡有陈行人在场,相互交谈就显得活跃些,因此人们也喜欢与陈行人一起聊天、论理。

[1]周浦塘:位于浦东新区中西部、闵行区东部,雅称澧溪。明清时期,为漕粮外运的主干道。东起咸塘港,往西经题桥、陈行,到塘口入黄浦江。西口建有船闸。长10.5公里。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本地闲话》就是我们本地语言学者长期研究和坚守的成果集。书中所选文章均在各类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过。为了较为系统、完整地体现闵行地区方言的特性,对地域文化传承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把它分成“吴侬软语”“西南方言”“浦江谚语”“马桥土语”四个部分。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吴语方言的划分、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地位,以及闵行地区方言的特征、浦江谚语(沪谚)的文化价值、马桥土语的源流等。

2024年12月起,第二十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 高二(3)班 沈越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