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野生植物种类众多,尤其是山上更是各种植物的天堂。这些植物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在现实生活中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帮助。例如金刚藤、伸筋草、侧柏、五指毛桃、十大功劳、牛大力、野生山药、野党参等等。
而笔者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种植物,它就喜欢生长在大山当中,在南方人们特别喜欢挖它的根来煲汤喝,说有祛湿的作用,它就是土茯苓。土茯苓方法的淀粉,相传在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时候,就曾拿它当过口粮。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认识并了解这种神奇的植物。
认识土茯苓、了解土茯苓
土茯苓,虽然名字里有茯苓两个字,但是土茯苓并非茯苓,两者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的。甚至从植物分类学上来讲土茯苓和茯苓都不是一个物种,土茯苓属于植物,而茯苓属于真菌。
土茯苓之所以叫土茯苓,仅仅是因为土茯苓的块根外形类似于茯苓,而且长在地下,为了区别取名土茯苓。土茯苓也叫仙遗粮、白余粮、禹余粮、山遗粮,因为它的块根富含淀粉。在过去饥荒或者粮食青黄不接的岁月,人们会挖它的根来当救命粮,故而得名。
其实它的真正学名叫光叶菝葜,是菝葜科、菝葜属多年生的攀援灌木,和金刚藤(西南菝葜)是近亲,同属于菝葜科、菝葜属的植物。土茯苓的呈不规则状,有明显的结节,而且有非常多的须根。它的茎圆柱形,非常的光滑,上面有很多的斑斑点点,也不像金刚藤一样有刺。
土茯苓的叶子单叶互生,呈披针形或者椭圆状披针形,摸起来革质。土茯苓的花期在夏季,花伞形花序,腋生,呈白色,形状类似于金刚藤的花序,看起来就像个病毒。它的果期在秋冬季,果实球形,成熟之后红色,可以当野果食用。不过果肉很少,味道沙沙的,略微有点甜。
在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就有记载:“说南方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说的就是现如今的土茯苓。目前这种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例如我老家湖南,土茯苓就格外常见,是农村大山上极为常见的一种攀援灌木。
土茯苓的食用价值
土茯苓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植物,首先它的根淀粉含量就高达百分之六十,在古代饥荒的年代的非常重要的口粮。你像在明朝《救荒本草》中就有提到土茯苓救饥的文字记载。此外唐代古籍《本草拾遗》中也有提到,说土茯苓人取以当谷,不饥的说法。听村里的老一辈人讲,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还曾有人上山挖它来充饥果腹。
土茯苓除了可以充饥,它还可以用来酿酒或者制作各种糕点。其次土茯苓的根还可以用来煲汤喝,你像土茯苓煲猪骨或者搭配五指毛桃煲鸡汤等等。不仅具有可以祛湿,而且还有不错的滋补作用。在两广地区土茯苓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煲汤料,如果你还没有用过土茯苓,那么不妨试试。目前土茯苓价格在20元1斤左右,价格还是非常亲民的。
土茯苓的药用价值
土茯苓是药食同源的物质,它除了可以吃,同时它也是非常传统的药用植物。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关于土茯苓的药用记载,例如陶弘景著写的《本草经集注》就有收录土茯苓。土茯苓主要以块根入药,用刷子刷干净上面的泥土,去掉须根,切成片晒干备用。
有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的作用。你像在南方天气湿润导致的梅毒、湿疹等各种皮肤病以及筋骨挛痛、风湿性关节炎,都是可以用到它的。在《生草药性备要》中就有记载:“土茯苓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此外在《本草再新》中亦有记载:“土茯苓祛湿热,利筋骨”。可见土茯苓不仅具有很不错的食用价值,它的药用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另外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土茯苓还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肿瘤以及保护肝损伤等诸多作用,可以说土茯苓浑身是宝。所以我们如果在山上挖野货,遇到土茯苓,千万不要错过了,不管是用来煲汤还是泡酒都是非常不错的,农民朋友了解了吗?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了。大家对于土茯苓了解了吗?你听说过土茯苓吗?你用过土茯苓煲过汤吗啊?在你的家乡有土茯苓这种植物吗?大家有什么想说的,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