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对于出国党来说似乎并不遥远——独自一人留学在外,远离家人、陌生的环境、学业和社交的压力很容易导致抑郁,也有一些人因此走上了自杀这条路,实在是令人惋惜。最近康奈尔大学接连发生学生自杀事件,这也让大家忍不住发出疑问,为什么别人眼中的精英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这些令人心痛的事故呢?
文 | 小美
From 爸爸真棒
微信号:babazhenbang
“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
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
融合教育探索
在刚刚过去的11月,康奈尔大学传出4起疑似自杀的悲剧,其中两人是本校学生。而在两年前(2022年),该校三人自杀,此外还有 一名大二留学生由于熬夜写作业而猝死。
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杀是大学生第二大死亡原因,每年约有1100起大学校园自杀事件。另一则来自密歇根安娜堡的数据更令人毛骨悚然,26%的学生曾经考虑过自杀,其中如果GPA低于2.4,那么47%的人会考虑自杀。
“从国外的藤校到国内的“985”“211”,越是顶尖的学校,心理出问题的孩子也越多。”
上周,我们”邀请了原北京大学副教授、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作客直播间,就谈到了精英大学里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
清北、藤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竞争更激烈,意味着身边的同学更优秀。甚至更意味着“你人生中第一次发现,你绝不是那里最聪明的人。”
电视剧《扪心问诊》剧照
但在徐教授看来,更本质的原因,是当下社会太过鼓励竞争和内卷。
相比于精英大学的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则更容易被我们忽视。
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即2850万人。抑郁症正严重威胁着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
另一份本月发布的《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青少年中,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其中男孩占51.0%,一半孩子患病时长处于1到4年之间。
为什么经济越富裕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越常见?更容易出现厌学、脆弱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焦虑?
徐凯文在心理健康领域深耕数十年,对于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直言:
如果100个孩子中有1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那可能是他自己的问题;如果100个孩子中有5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那可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如果100个孩子中有20个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那就是整个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出现了问题。
*为方便阅读,本文用第一人称呈现
这几年我处理过数不清的自杀危机干预事件,看见了暴露在孩子与父母关系之间的裂缝,也看见了当下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一次,一个想要自杀的女孩跳进了湖,幸运的是及时救上来了,可女孩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想不开,只是反反复复说活着没意思、父母也不尊重自己。
后来我与她深入交谈才了解到,她父母进她的房间总是不敲门,她无数次和父母沟通,父母就是不听,她便时常感到崩溃。
由于她当时的危险级别很高,需要监护,学校也把她父母叫来了,其中一方更是直接辞掉了工作全身心陪孩子,这真的是很大的付出,可谈到进孩子房间不敲门的问题,家长第一反应是:我进自己家的门,为什么还要敲门?
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差异。
新生代的孩子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平等对话,但这一点很多家长是看不到的,这也是当下家长特别容易闯入的误区。
大多家长出生于60年代、70年代,他们觉得吃得饱、穿的暖就是幸福,认为尽最大努力给孩子钱、让他出国、安排好一切就是爱孩子,但要清醒看到的是,孩子如何看待这些完全是另一回事,因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家长自己决定的,孩子只是在满足家长的需要,成为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的人。
在整个家长为孩子付出的过程中,是看不见孩子的。孩子的意愿、孩子的需要、孩子的渴望统统都被忽视了,家长无法理解,于是冠以孩子“叛逆”“不听话”的“罪名”,实际上,孩子只是在要求父母尊重他们而已。
另一个典型的真实案例发生在一个男孩身上。
男孩当时在读大四,临近毕业突然想不开要跳楼,危机干预成功解救之后,男孩说,原因是父亲给他安排了毕业之后的人生路径,但他完全不想按父亲的意愿走,他觉得世界很大他一定要亲自出去看看。
后来,学校也把他父亲叫来了,这位父亲家庭很富裕,但他听到儿子这样说时,一下子就怒了,批评儿子“不要以为上了名校就了不起”、“家里的阿姨还会做饭清洁,而你什么都不会”,他把儿子贬低得一无是处。
常年的打压、贬低压垮了孩子,孩子并不是想自杀,他只是无路可去了。在进行危机干预时,我跟这个男孩说:“我知道你并不想自杀,你还想去更广大的世界看看,你觉得如果现在把自己杀死了,就可以反抗、报复父亲了。”
男孩听完便流下了眼泪,放弃了自杀的想法,他知道他的内心被看到了。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认为“父爱如山,母爱伟大”,但真实的亲子关系是复杂的、纠缠的。孩子对父母有爱,也有恨,反之亦然。当亲子之间的爱无法很好的流动时,恨就会产生,而一个孩子对父母最终极的反抗就是惩罚自己,包括让自己失败、甚至自杀。
接触很多真实的案例,加之我们专家团队所做的调研来看,当下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比如,越是有能力、有财力的家长,越喜欢为孩子安排他们的人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鸡娃”。可现实是,从国外的藤校到国内的“985”“211”,越是顶尖的学校,心理出问题的孩子也越多。
比如2014年,MIT的一万多名学生里出现了6个极端事件;国内的北京98所高校里,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率最低的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可以说,体育活动开展地越好的学校,学生抑郁状况也最少发生。
还有就是,这几年抑郁症的爆发逐渐出现低龄化趋势,患病主体并非是大众认为的高中生群体,而是中小学生群体,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出现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反应是指,当情绪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瘀积心中,时间久了身体就会出现诸如头痛、心慌、干呕等一系列反应,去医院检查通常无法查出具体的病症。
前不久,我和上海仁济医院的心内科主任的交谈,他观察到,来看心内科的儿童里,约9成都是情绪问题导致的,我也很多次遇见相似的情况。
一次,一位妈妈带着上初中的儿子去看心内科,症状是经常头疼,但检查化验了一圈下来,并没发现心脏的任何器质性病变,医生就问这位妈妈,孩子最近情绪怎么样?是否厌学?经由这番,这位妈妈才找到了我。
在此可以推荐一个非常直白观察孩子心理状态的指标,即成绩。在心理学上,一个孩子的成绩突然出现断崖式下滑,实质上代表着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小学生中频发,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目前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课业压力还不算太重,但一进入初中,学业压力陡然倍增,面临着中考压力和焦虑,以及无法升学的中考分流,这种压力从高中提前到了初中阶段。
可能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青春期逆反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但青春期的敏感和特殊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一个孩子发出“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类问题的关键时期,孩子面临成长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他产生了更强的自我意识,也需要区分自己与父母的不同,才能逐渐确认真正的自己是谁。所以,孩子才会表现出拒绝父母、反抗父母控制的特点。
电视剧《扪心问诊》剧照
家长成长的青春时代与当下孩子的青春时代相比,在生理上面临的是相同的变化,不同的是时代不一样了,现在孩子的心理与家长青春时代的心理不同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横跨了飞速发展的30~40年,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不一样了,但家长似乎还在拿自己成长的经验应对孩子的困难。
当下,我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在我们的工业化社会,以衡水中学为代表的题海战术确实可以筛选出更聪明、更会做题的学生,这种流水线式的“做题家”被不断生产制造出来以适应社会需要,但未来我们即将进入人工智能社会,过往的模式已然不适用,要论复制知识,人工智能比题海战术厉害得多,在这个新时代,只有更具创造力、心理健康能力、更会与人联结的孩子才会适应社会发展。
所以,如果家长和社会还在不停“鸡娃”,这种不停复制知识的模式也会愈加摧毁孩子心灵。
电视剧《扪心问诊》剧照
在竞争激励、内卷严重的环境中,很多孩子会将身边优秀的人看作对手,于是越来越卷,导致越是名校,心理问题越严重。
但这其中存在一个视角的差别,真正有智慧的孩子,会将身边优秀的同学看作资源而非对手,身边同学越优秀,就越可以共同进步,如果这样看待,那么在自己遭遇失败的时候,也不会至于崩溃,这也是很本质的一个原因。
最后,过去三年的网课也带给孩子学习方式很大的变化。
当孩子越来越熟悉在家做功课、上网课,就越难以在现实中与人交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恐”,这意味着对自己的评价低,觉得自己很糟糕,对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十分有害。
我想问各位家长:
是否真的可以接受孩子不如家长呢?
是否可以接受孩子无法重复家长自己走过的那条成功之路?
是否允许孩子走向他们自己的个性化之路呢?
家长成长的时代背景、时代红利、时代氛围都已消退了,如今的孩子有着自己时代的新特点。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不再与他人做比较。例如不要给孩子设置过高的目标,要告诉孩子考入某个名校与你自身的努力有关,而非“你把别人比下去了,你比别人更强才会考得上”。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家长会真心告诉孩子,考成什么样都没关系,去哪所大学读书也没关系,可孩子听了也许会觉得父母并不相信他,他会觉得父母都那么优秀了,自己也不能差。
总结下来,重点是家长不要为孩子设置过高或过低的期望,而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孩子怎么做怎么选,家长都会无条件支持。
接下来,可以支持孩子实现他自己的目标,激发他的内在动力。
两年前我的一位来访者是裸分考进国内某名校的,非常优秀,可进了大学之后便无心学习,每天打游戏、泡咖啡馆,三年下来由于挂科太多而被退学。
他找到我,说自己实在没有动力学习。我们连续做心理咨询七、八个月之久,终于探索出了他真正想要做的事,他找到了内在动力,于是第二年高考复读后重新考入这所学校。结束咨询后两年,他每次考试都是院系第一,学习非常认真。
在中国,我们对孩子的评价体系都过于单一了,总是从分数的角度来评判孩子,但实际上最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之处,也有自己想要走的道路,只要家长和社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要磨灭孩子内心真正的驱动力,孩子自然会长成他自己的模样。
经常有家长找到我向我抱怨、哭诉,觉得现在的孩子难以沟通,总是一言不合就吵架,我给出的建议总是那一条——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与感受。小到作业写不完,大到孩子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症状,父母理应放下自己时代的惯性思维,放下权威,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如果100个孩子中有1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那可能是他自己的问题,如果100个孩子中有5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那可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如果100个孩子中有20个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那就是整个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出现了问题。
作为家长,短期内无法改变内卷的整体环境,那就不要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尽量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给孩子。
我想告诉那些“鸡娃”的家长,孩子永远比家长年轻,这就意味着孩子会有无限可能,有无限犯错的机会,家长为他安排好一条人生道路,但孩子有自己的主意,要去走另一条,那么家长没有权利剥夺他选择的自由。
至于犯错,孩子是一定会犯错的,只有不断犯错才能累积经验,才能更加知道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这些也终将是孩子宝贵的人生财富。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真棒之选,微信号:summerschool2018。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