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可以是一盏灯
是奋斗者张颂蔚“新家”亮起的暖光
幸福也可以是一把钥匙
是社区民警王文虎接过的居民的信任
“在桶蒸糕里,有幸福的味道”
这是孙雯从非遗技艺里品尝出的滋味
“传承红色血脉,是幸福的延续”
这是诸伟东从红色记忆中感受到的鼓舞
小到田间地头一杯原创奶茶
大到街头巷尾一方创业空间
幸福的定义可小可大
在闵行
你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幸福在奋斗者的安居梦里
我叫张颂蔚,今年是我在上海当保安的第六年了。作为这座城市的建设者,我在这里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小家,这个家就是位于闵行区马桥镇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2018年,我入职了马桥镇的安保公司。在上海的这六年间,我见证着这座国际都市的发展,参与着这座卓越之城的建设,也享受着这座人民城市的关爱。
去年11月,我和公司的许多安保人员一起,搬进了华润有巢公寓,入住“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令我意外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敲开了我们的家门,像家人一样对我们嘘寒问暖。 习近平总书记说:“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这番话就像冬天的一股暖流,温暖了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的心。
虽然我们出生在外地,但是我们靠奋斗与贡献和这座人民城市共同成长、双向奔赴。每当看到整洁的街区、安定的秩序、幸福的笑容,我都会有一种成就感。未来,我也想把妻子孩子接过来团圆,一家人安稳相伴就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也在基层工作者的为民心中
我是社区民警王文虎。16年来,我在社区里“摸爬滚打”,找到了基层治理的“钥匙”。
我是从部队转业来社区的,最困难的事就是听不懂本地话。记得头一回进社区时,一位阿姨对着我手舞足蹈说了大半天,我愣是没听明白她说了些什么,幸好旁边有位居民当“翻译”,才帮我解了围。
之后,我把办公室安在社区,把自己“泡”在本地话里,挨家挨户上门自我介绍,久而久之,居民们都知道,社区里来了个讲“洋泾浜上海话”的王警官。这就是我的“第一把钥匙”——进社区。
听懂了本地话,接下来就是要管本地事,我摸索到了“第二把钥匙”——办实事。我给自己定下了“熟门、熟路、熟民情”的“小目标”,日行两万步,多管“闲事”、勤办“小事”。随着日积月累,居民们开始口口相传,王警官会管事!
“8小时”内的事要管,“8小时”外的忙也要帮。作为“全天候的社区民警”,我找到了“第三把钥匙”——快回应。我把“警民联系卡”作为微信头像,主动添加辖区居民,不为“潜水”,只为多听“吐槽”。
靠着这“三把钥匙”,居民的安全感、满意度提升了,老百姓的心门也打开了。进得了门、说得上话、交得了心。就这样,我拥有了第四把“钥匙”,那就是群众给予的信任与托付。
做非遗文化的推广者,是幸福
我叫孙雯,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颛桥小囡,也是一名闵行区君莲幼儿园的老师。在颛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我向孩子们讲起了自己的童年故事。
屋檐砖瓦、小河流水,这些场景流淌在我的童年,但最难忘的还是老灶上妈妈做的桶蒸糕。小时候,只要一听妈妈说明天要做桶蒸糕了,我就特别兴奋,帮着妈妈淘糯米、洗赤豆、挖红枣核。第二天一早,就会被糯米粉和各种馅料的香味唤醒。
如今,桶蒸糕技艺已经成为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想吃糕可以到非遗传承人那里去买上一块。在连续17年举办的颛桥糕会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从桶蒸糕非遗体验馆,到动画片、儿童剧,了解非遗技艺的途径正愈加丰富。
在我心中,桶蒸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承载着几代人的幸福记忆,这份记忆里的老味道历久弥新。
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亦是幸福
我叫诸伟东,在虹桥镇虹二村的诸陈家宅里,有一段我既熟悉又陌生的红色故事。
参加工作后,我无意间看到了一份关于虹二村诸陈家宅红色故事的报纸,原来那段历史没有被忘却。经过寻访,我看到了一份更为详细的材料,它是根据当年亲历者的口述及相关记录整理汇编而成,我没想到这段历史还能有更加精彩的延续。
2020年,虹桥镇初心话剧社正在准备来年的原创红色话剧,讲的是虹桥本地的革命历史。讨论中,我提到了虹二村“抗捐军警米”的故事,并进行创编。经过一年的筹备排练,2021年11月,原创红色话剧《前路》进行公演,我也在其中担任了角色。
《前路》的演出不是一次结束,而是我们挖掘红色故事的新起点。虹桥镇把它作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支点,开展了《前路》进社区、进楼宇、进学校等系列活动,并入选了虹桥镇历史陈列馆,一批批居民和学生得以了解虹桥本土的革命历史。
看完演出后,女儿对我说:“爸爸,我希望长大后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对幸福的追寻会在一代又一代的红色基因传承中不断延续。
幸福,在乡村振兴的创业路上
我是朱军平,熟悉我的人会叫我“朱老师”,因为我曾是一名小学体育老师,更因为我把自己的奶茶店“朱老师的茶”开进了家乡——闵行区浦江镇。
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创业梦。从学校辞职后,我曾加盟过多家奶茶店,逐渐萌生了创立自主奶茶品牌的想法。兜兜转转,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经过多年建设,浦江镇汇中村已经是乡村振兴示范村,这里有着远离城市喧嚣的幽静,与我想做的“回归乡野”的品牌定位完全符合。
当我提出开奶茶店的想法后,村里很欢迎我的加入,并主动为我对接了汇中村一处开放式的田园空间“栖村”。在创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我把店开进乡间,为乡村注入活力和人气,“栖村”也变得越来越年轻。
在这里,有公益市集、特色农产品展示、开展关爱流浪动物行动,也有“村BA篮球赛”“花田麦霸赛”等年轻人喜欢的文体活动。我也认识了更多年轻的伙伴,他们都怀揣着创造幸福生活的热情。如今,“朱老师的茶”已经入驻浦江社区,二店正式营业,三店也正在筹备的过程中。
记者:陈奕宁(见习)
初审:林心怡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