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楼的古往今来

俗话说一个城市若有河流,这个城市便有了灵性。绕成都主城区的两条河流系岷江水系流经成都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进入成都市区后绕城北、东而流,锦江绕城西、南而流在合江亭处汇合,然后直抵黄龙溪,再汇入彭山江口。望江楼古建筑群就坐落在九眼桥下游不到两百米处,一百多年来一直是成都最著名的文化地标之一。

望江楼的修建始末

崇丽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时任四川总督的刘秉璋,约集蜀中士绅筹集资金在原回澜塔旧址上修建。取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意故名。因楼身位于锦江边,故又名“望江楼”。



成都伍嵩生(又名肇龄)本为翰林院侍讲大学士,年迈时申请辞职回乡养老,被批准回到四川定居于成都。有一年秋天,伍嵩生散步到九眼桥,沿着锦江往下闲游,来到了唐代女诗人薛涛遗址吟诗楼旁。见其旧楼已废,遍地断瓦残垣,荒草野竹丛生,满目凄凉,深有感触。回家后,急写了一份奏章呈朝廷,要求修复成都名胜古迹——望江楼。1910年,奏章获批准,伍嵩生遂接旨领衔修复望江楼。园林建成后,园中有重要建筑崇丽阁(即望江楼)、濯锦楼、吟诗楼等。尤以望江楼最为壮丽,高30米,共4层,两层为八角形,两层为四角,角尖为鎏金顶。宝顶直刺苍穹,角檐高啄凌空,很有气势。望江楼修复后,伍嵩生对其中的吟诗楼、井前亭、五云馆等均有题咏。



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再次组织人力物力对崇丽阁进行大规模的修建,通过整体平移技术整修地基。此时,人们吃惊的发现,它的下面仅是卵石填沙土而成,百余年来仅偏离了一度三十七分,堪为神奇。

21世纪初,成都望江楼公园茗椀楼修缮工程启动。茗椀楼得名于清人何绍基的名句“花筏茗椀香千载”,严格按照“不改变建筑原状”的修缮原则,结合建筑特点,以传统做法为主要修复手段。尽可能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完整保存原有构件,以保全其原貌和建筑特征。其中,采取建筑查漏、屋檐瓦片更换、屋顶杂草清除、脱落墙体粉刷、油漆翻新等措施进行翻新维修。

望江楼古建群熠熠生辉

望江楼位于成都市东门外九眼桥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园内岸柳石栏,波光楼影,翠竹夹道,亭阁相映,主要建筑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望江楼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望江楼,又名崇丽阁,是望江楼公园最宏丽的建筑,屹立于锦江畔,高39米,共4 层。下面两层四方飞檐,上面两层八角攒尖,每层的屋脊、雀替都饰有精美的禽兽泥塑和人物雕刻,阁基有石栏围护。朱柱碧瓦,宝顶鎏金。阁廊宽敞,每方四柱,屋面盖以绿色琉璃瓦,翘角飞檐,雕梁画栋,金项耀目,既有北方建筑的稳健雄伟,又有江南楼亭的秀丽玲珑。

濯锦楼,位于崇丽阁西侧,与崇丽阁同时建造。两层三间,略似船形,四周有回廊,因汉代成都的织锦户常把织好的锦放入锦江中濯洗,因此锦江又名濯锦江,濯锦楼因此得名。楼呈船形,据说是纪念薛涛在船上为密友元稹送行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吟诗楼,位于崇丽阁东侧,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一楼三叠。依据薛涛晚年所住碧鸡坊之吟诗楼而建,四面敞开,三叠相依。吟诗楼西南方的枇杷门巷,是根据诗人王建赠薛涛诗中的“枇杷花里闭门居”之意而建的。穿过枇杷门巷,便是五云仙馆、泉香榭、清怨室和浣笺亭等纪念性建筑。一阁两楼与毗连的五云仙馆,构成极富四川风格的园林建筑群。楼侧堆石作山,以石阶为梯,人工的创造中蕴含着自然情趣,的确能引发骚人墨客写诗吟诗的兴致。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为此楼撰联:“诗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正是此楼风景的真实写照。

除了薛涛,望江楼还有一层不为人知的意义。今天望江楼所在的位置,古代叫玉女津。津就是渡口的意思。为什么叫玉女津呢?这是因为在唐宋时期,这个渡口比较繁华。当时,锦江两岸是四季花开不断,姑娘们常常从浣花溪上船,一路留连观赏美景,玉女津所在的渡口就是终点,使这个渡口常常美女如云,带有许多灵气。同时,要远行的人们往往从万里桥码头上岸,亲朋好友同船相送,送到玉女津,一般就不能再向前送了。送行者下船,远航的船云帆高挂,船向前拐过一个弯,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

每到深秋季节,古老的银杏树片片黄叶落下,映衬着望江楼的绿瓦红墙,望江楼是一个传奇的化身,也是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你可以在成都、四川的很多宣传资料上看到她的身影,在很大程度上她代表着这个城市、这片热土;若不是亲眼所见,你便不会为她惊艳、为她折服、为她赞叹,便不能感受到这古建筑群的生命与灵魂。





来源:锦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