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兴化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兴化市成为全国第143座,江苏省第1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江淮腹地”美誉的兴化,何以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兴化市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面有哪些经验和举措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兴化该如何把握这张新名片,焕发城市新活力?

获批历史文化名城,兴化凭什么?

正如《批复》所说“兴化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地域特色鲜明,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兴化市被列为中国第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得益于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独特的地域特色。

兴化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居住,距今约7200—6900年,是目前江淮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兴化自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年)建县,至今已有1100余年建县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据统计,兴化市现有历史文化街区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传统村落23个、文物保护单位110处、不可移动文物119处、历史建筑110处。

除了历史悠久,兴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多不胜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4项,其中国家级3项,如茅山号子、茅山会船、竹泓木船制造工艺。  


图源:兴化发布

再加上兴化境内河流如织、湖荡星布,城区十水汇聚、水城交融。漫长的地质变迁和人地互动孕育出了独具里下河特色的农耕方式和聚落系统——垛田。因其独特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在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2022年被国际灌排委员会公布为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此外,兴化名人也不少。如“两令三相”(范仲淹、魏源、高毂、李春芳、吴甡)、郑板桥、施耐庵、刘熙载等。从南宋至清末先后走出了262名举人、105名进士、1名状元。兴化被誉为“中国文学之乡”“中国小说之乡”,文学创作成果斐然,形成了引人瞩目的里下河文学现象。

因此,兴化市凭借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独特的生态地理、鲜明的地方特色,跻身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兴化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做了哪些事?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非一蹴而就。

自200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兴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有序推进保护规划编制,探索开展遗产保护利用,在城乡建设中不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图源:兴化发布

兴化的城市特质在于水文一体,其中文化辨识度最高的当属因水而兴的垛田。在垛田方面,兴化严格贯彻落实《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出台《垛田联动保护协调机制运行办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公益诉讼联动机制,禁止擅自取土、挖塘,擅自平垛、填堵、围圈垛田水域等行为,让垛田保护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设立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保护基金,每年投入3000万元疏浚垛田河沟。先后投入13亿元实施退圩还湖工程,系统化保护水垛相依的垛田原貌。


图源:兴化发布

兴化对历史遗存、传统建筑的保护也很重视。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兴化坚持规划引领,突出“江苏大公园、人文梦水乡”的特色定位,以传统村落为节点,连点串线成片,打造彰显水乡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新集群;古城街区方面,兴化市把街区保护放在首位,坚持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的“五不”原则,完整保存了古城街区原有肌理,留住了古风貌。

此外,兴化市在扎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历史城区人文资源的活化利用,更加注重世界“双遗产”“国保”单位垛田的文化、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切实守护好城市历史文化的根和魂。

成功获批后,兴化还要做什么?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字招牌”,是荣誉,更是责任。

首先,兴化市将借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效应,提升兴化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将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系统开展考古调查和史料研究,厘清兴化古城的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同时编制实施兴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制定并严格实施保护管理规定,明确各类保护对象的清单以及保护内容、要求和责任。


图源:兴化发布

其次,兴化将加强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保护,保护修复历史文化街区,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还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

同时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展览展示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兴化的历史文化魅力。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其活化利用,如将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展示空间、艺术工作室等,再通过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最后,兴化市人民政府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未来,兴化市将继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政策保障与支持,努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文/孙一鸣

资料来源:新华日报、澎湃新闻、兴化发布、兴化市人民政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