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生活的烟火气。

01

任何一种现象背后,

都是人的故事。

02



周末到北京出差,

朋友相约在朝阳合生汇吃饭。

途经B1的21街区时,

入口处密密麻麻全是人。

以为发生什么大事,

结果朋友见怪不怪地感慨:

“他们都在排队呢!“

我抬头,

“不吃火锅,就吃烤匠”

八个大字出现在面前。

朋友说:

这是家四川烤鱼,

从九月份开业每天都排长队。

突然想起几个月前,

就看过“烤匠排队”的热搜。

评论区里夸张到:

有人连续3晚都没排上号;

有人排队9个小时才吃上;

黄牛号一度炒到200元一个;

就连原本门口推销信用卡的小哥,

都成了烤匠的“号贩子”……

当时舆论曾陷入争议,

有人好奇、有人吐槽。

刘润采访烤匠创始人冷艳君时,

都直接问过一句:

“你是不是雇人了?”

这个时代,

排队不让人惊讶,

但已经过去小半年

愈演愈烈的属实少见。

我是一个从不会为吃饭排队的人,

但这次我产生了强烈好奇。

一是究竟多好吃,

能引得这么多人排队?

二是为什么会有人,

愿意去耗时耗力的排队?

为了理清逻辑,

我决定体验一把。

可我还是低估了烤匠的火爆程度。

朝阳合生汇早上10点开门,

当我九点五十到达商场,

大门外已经挤满了人。



开门人群飞奔往楼下跑,

等我到了烤匠门口

已经排出了几十米长队。

10点12分我取到了号,

已经排到了111桌了……



那一刻我真切意识到:

9小时排队、

每天1000桌以上,

真不是空穴来风。

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的,

服务员穿梭于队伍间,

不停分发着小零食和饮用水,

试图用这些缓解大家的焦虑。

而我也从没想过有一天,

为了吃顿烤鱼,

我排了四个半小时。

这四个多小时里,

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

听了许多不同的故事。

结束那一刻,

突然对排队这件事有了不同看法。

当我们用“闲的蛋疼”

来嘲讽网红店排队时,

或许忽略了排队现象背后,

那些超出食物本身的

情感诉求和社交渴望。

03



遇到茉莉,

是在排队取号的时候。

我在纠结要不要放弃时转头问她:

“你来吃过吗?好吃吗?”

她毫不犹豫地点头:

“挺好吃的,

我从大学一直吃到现在!”

后来我们在等位区相遇,

她的身边多了三个女孩和一个蛋糕,

那时我才知道,

那天是茉莉的25岁生日。

她们是茉莉的大学舍友,

特意从各个城市赶来为她过生日。

闲聊几句后我忍不住问:

“怎么就选了这儿过生日呢?”

几个女孩相视而笑,

“为了找回大学时的感觉啊!”

后续聊天我才知道:

以前她们读书时,

学校附近就有家烤匠。

就像爱情公寓楼下的酒吧,

烤匠也承载了她们太多青春回忆。

当时有个女孩失恋了,

她们是在烤匠喝到了凌晨。

有个女孩第一次吃折耳根,

也是在烤匠吃的包浆豆腐。

茉莉的20岁生日是在烤匠过的。

甚至毕业散伙饭,

她们也是在烤匠最后道别。

烤匠贯穿了她们

整个大学、整个青春,

陪她们从青涩走向成熟。

今天茉莉早早来排队,

因为烤匠北京店的味道,

和成都的没什么不同。

坐在这里,

当初的画面在闪现,

每一口都是回忆杀,

就像回到了她们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整整四个多小时,

身边的人来了又走。

有人去逛街,

有人去看电影,

但茉莉和她的朋友们,

一直在热火朝天地聊着。

真正的好友或许就是这样,

漫长的等位也不会无聊,

因为有说不完的话。

一起做一些无聊或疯狂的事,

但因为是陪你,

就不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她们聊着以前的生活,

吐槽着现在的种种不如意,

那时我环顾四周,

我想烤匠门口排队的人群中,

不只她们对烤匠有不一样的情愫。

我们对一家餐厅长情,

对一家餐厅有执念,

或许不仅是因为好吃,

还因为在那里,

发生过许多让人难忘的故事。

新人相识、旧人重逢、老友相聚;

青春、爱情、友情……

每一次聚会,

都是旧时光的延续,

也是新回忆的起点。

再吃到相同的味道,

想起的是当初

在那里发生的事,

那天的喜怒哀乐。

那些人、那些故事,

才是我们最珍视的。

04



除了茉莉,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对母女。

她们一直坐在拐角处,

女孩安静地画着石膏娃娃,

妈妈就在旁边静静看着。

和她们搭话时,

小女孩很热情地告诉我:

等位一小时以上的

都可以去领一个石膏娃娃。

我很好奇的询问:

你来吃过吗?

什么口味的最好吃呀?

结果女孩回复的是:

“妈妈最喜欢麻辣味,

和外婆做的味道很像!”

后续小女孩继续画画,

和她妈妈聊天才知道:

她来自四川,

父母以前是开小餐馆的,

拿手好菜就是麻辣烤鱼。

而烤匠烤鱼里的手工黑豆花,

特别像她小时候

妈妈亲手点的豆腐。

前几年父母相继离世,

故乡便成了一个

遥远又不敢触碰的地方,

她再也没回过成都。

这些年漂泊在外,

吃过许多家川菜馆和烤鱼店,

可为了迎合当地口味,

多多少少都会改良,

但也失去了家乡原本的味道。

但偶然一次吃过烤匠,

够麻、够辣、够爽

很像她从小到大的家的味道。

因为家人不太能吃辣,

家里的饭菜越来越清淡,

她也慢慢习惯这种口味。

但偶尔,

她还是会自己来到这里,

她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闻着那熟悉的麻辣香气,

我才真切记得我是个四川人。”

有时,

食物不仅是果腹之物,

更像一种情感的载体,

一种感情的延续。

北京这座城市,

汇聚了无数像她一样

从川渝走出的异乡人,

他们在这片陌生土地扎根、生长。

烤匠就像一条情感纽带,

连接着故乡与异乡。

对于独在异乡的人来说

家乡的味道就是一种慰藉。

在每一个孤独的时刻,

走进一家家乡小馆,

点上几道熟悉的味道,

无论走得多远多累,

那一刻都像是回家了。

05



让我印象最深的,

还有一位跑腿大叔。

临近中午的时候,

他一直想和别人换号,

我们都以为他是客户没来,

所以想换个稍微晚点的。

可一点时我再看到他,

他的身边,

多了位拖着行李箱的阿姨。

原来他不是帮别人取号,

而是他的妻子,

今天也从云南来北京打工了。

自北京烤匠开业,

他来过无数次,

但对他而言排队、取号

不过是谋生的手段,

他难以理解为何有人

会愿意为一顿饭如此费周折。

但今日不同往昔,

妻子初来乍到,

也是她第一次走出老家农村。

为了接风,

为了让她感受北京,

他决定为自己取号吃一顿。

这也是他们俩,

第一次吃烤鱼。

后来终于轮到他们入座,

我在一旁悄然观察。

当热气腾腾的烤鱼端上桌时,

他们脸上浮现出些许局促。

这样“新奇”的食物,

对于平日粗茶淡饭的他们来说,

显得有些陌生。

但很快温馨的氛围蔓延,

大叔细心地为妻子夹菜,

两人的眼神中满是爱意。

那一刻我觉得,

烤鱼不仅仅是一道菜,

更见证了他们的感情,

记录了他们的奋斗,

也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食物带来的烟火气,

抚慰每一个异乡风尘仆仆的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

是为了生计不得不驻足的地方。

豪华的商场、

琳琅满目地陈列,

不过是过眼云烟。

他们日夜奔波于城市各个角落,

为的只是那一份

能够维持生计的微薄收入。

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

似乎总与他们保持

一段无法跨越的距离。

但这一刻,

当他们把自己从忙碌中剥离,

吃着热腾腾的烤鱼,

筷子夹起的不仅是食物,

更是对简单幸福的重新定义。

这一刻这个城市与他们,

有了不一样的粘连,

他们不再只为了生存,

而是找回了生活的烟火气。

06



四个半小时后,

我坐进了烤匠店内,

按照大多数人的推荐,

点了招牌的麻辣烤鱼。

果然如那位母亲所言,

地道的四川味道,

够麻够辣够爽。

让她念念不忘的

有妈妈味道的手工黑豆花,

服务员介绍,

也是老板娘花了3个月,

请教了很多师傅,

每天用东北黑豆现磨,

才复刻出的记忆里的味道。



我还像茉莉的朋友一样,

第一次尝试折耳根包浆豆腐。

原本一直排斥折耳根的味道,

但没想到烤匠的包浆豆腐,

却成了那天我最爱的一道菜。

从此,

烤匠之于我,

也成了提到就有回忆的地方。

第一次排队四个半小时在烤匠;

第一次吃折耳根也在烤匠。

那一刻我才明白,

有那么多人

心甘情愿排队8、9个小时,

只为吃上一家店,

好吃一定是重要因素,

但更多是为了一种情绪价值。

就像今天在烤匠,

有人与家人团聚,

有人和爱人相逢,

有人约朋友相聚……

烤匠是一个载体,

承载的是一个个“人的故事”。

他们排得不只是队,

而是在枯燥乏味的日子里,

给自己的生活

找点人气、生气、烟火气。

就像烤鱼一般,

他们想要的,

是有滋有味的活着,

是热气腾腾的人生。

07

当我离开店铺时,

烤匠门口又开启了

晚餐的新一轮排队高潮。

也有等位不耐烦的客人,

在向身边的女友抱怨:

“有这时间,

不如干些有意义的事!”

排队几小时只为一顿饭,

在很多人眼里纯属浪费时间。

但我突然在想:

什么叫有意义呢?

我们生活在高速运转的社会,

每个人都像被上了发条的机器。

但人之所以活得很累,

或许就是一直追求

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意义,

买一样东西,

要反复权衡它的实用性;

做一件事,

要计算能带来的价值回报;

结交一个人,

也要考量能否产生人脉价值……

但后来会发现,

我们不是非得按照

世俗定义的“有意义”而生活。

就像排队吃上一顿好吃的,

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无用,

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

可能就是生活的解药。

佛门说"四大皆空″,

道家说"道法自然″,

既然世间万物都会死,

那又为什么要生呢?

说到底意义就是"过″:

来过,去过,生过,死过,

有过,失过,哭过,笑过,

痛过,苦过,爱过,恨过……

许许多多都是“过”眼烟云。

但只要“过”过,

就是意义之所在!

所以,

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

无论是排队吃上一顿烤鱼,

还是生活中其他种种抉择,

别为了有意义而失去意义。

你的体验就是意义,

万一带来的是惊喜,

生活嘛,

真不必总一本正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