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明继位后,为了稳固国力,与宋朝和谈,与辽朝结盟。

辽册封李德明为大夏国王,他儿子李元昊继位后,攻占河西走廊。

李元昊采取联辽抗宋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并要求宋朝承认西夏独立。

宋夏第一次战争从1038年李元昊称帝开始一直持续到1044年才平息;

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签订庆历和议,西夏向宋称臣



宋朝承认西夏割据地位,宋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

此后宋夏还有四次战争,总体而言宋朝败多胜少,西夏也无法侵入中原。

原文赏析:
然契丹未靖,夏孽方张,东北常以关南﹑ 瀛州﹑ 常山﹑ 棣州﹑ 雁门 为重镇,西北常以鄜延﹑ 环庆﹑ 原渭﹑ 为重镇。
史略:太平兴国四年平北汉,遂乘胜趋幽﹑蓟,败还。雍熙三年复遣曹彬等分道伐契丹, 复败却。端拱二年易州复为契丹所陷, 诏羣臣上备戎策。宋琪言:「国家取燕,于雄、霸直进,非吾战地。如令大军于易州循孤山, 涉涿水, 抵桑干河, 出安礼寨, 则东瞰燕城,才及一舍。此周德威取燕之路。下视孤垒,浃旬必克。山后八州 闻蓟门不守, 势必尽降矣。」时不能用。

【译文】此时对宋朝而言,契丹尚未平定,西夏又逐渐崛起,成为威胁。

宋朝的东北方常常以关南、瀛州、常山、棣州、雁门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

而西北方则常以鄜延、环庆、原渭作为重要的防线。

《史略》记载: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平定北汉后,乘胜追击契丹至幽州、蓟州,但最终失败而归(高梁河之战)。

雍熙三年(986年),北宋再次派遣曹彬等人分道进攻契丹,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端拱二年(989年),易州再次被契丹攻陷,宋太宗诏令群臣献上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策略。

宋琪建议:“一般来说夺取燕地,从雄州、霸州直线进攻,但这不是我们的战场。

如果能让大军从易州沿着孤山,穿越涿水,抵达桑干河,再出安礼寨,那么就可以俯瞰燕城,只有三十里之隔。这是周德威夺取燕地的路线。

从高处俯瞰孤垒,不出十天必定攻克。太行山后的八个州听说蓟州失守,势必也会全部投降。”

但当时的朝廷并未采纳这一建议。

又太平兴国七年,夏州留后李继捧始以银、夏、绥、宥四州来献, 其族弟继迁复走地斤泽以叛, 数寇边。寻请降,赐姓名赵保吉。 至道二年复授以定难节度使,割夏、绥、银、宥、静五州与之。 既而复叛,咸平五年陷灵州,遂略有朔方地。 天圣九年赵元昊嗣立,益强,尽取河西地, 据有夏、宁、绥、宥、静、灵、盐、胜、会、甘、凉、肃、瓜、沙等州,又增置洪、定、威、龙等州。

【译文】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夏州留后李继捧开始将银、夏、绥、宥四州献给宋朝。

但他的族弟李继迁却逃到地斤泽反叛,多次侵犯宋朝边境。后来李继迁请降,被宋朝赐姓名赵保吉。

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再次授予他定难节度使的职位,并割让夏、绥、银、宥、静五州给他。

但不久之后他又反叛,咸平五年(1002年)李继迁攻陷了灵州,逐渐占据了朔方地区。

天圣九年(1031年,勘误:应该是1032年),赵元昊(此时是赐姓状态)继位后,势力更强大,夺取河西地区,占据夏、宁、绥等州,并增设了洪、定、威等州

及宝元初僭称帝,国号夏,都兴庆, 阻河依贺兰山为固。 庆历初复陷丰州。是时元昊之地,东据河,西至玉门, 南临萧关, 北控大漠,延袤万里。分置一军于河北以备契丹,于河南置盐州路,以备原、庆、环、渭,左厢曰宥州路,以备鄜、延、麟、府,右厢曰甘州路以备吐蕃、回纥。

【译文】到了宝元初年(1038年),李元昊僭越称帝,国号夏,都城设在兴庆(今宁夏银川),依仗黄河和贺兰山作为固守的据点。

庆历初年(1041年),李元昊攻陷了丰州。此时李元昊控制的领土东到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绵延万里。

他在黄河以北地区设置一军以防备契丹,在黄河以南地区设置盐州路以防备北宋的原州(秦凤路)、庆州(永兴军路)、环州(永兴军路)、渭州(秦凤路),左厢设置宥州路以防备北宋的鄜州、延州(永兴军路)、麟州、府州(河东路),右厢设置甘州路以防备吐蕃、回纥。

关中岁被侵掠,官军屡败,朝廷旰食。先是张方平上平戎策,以为:「宜屯重兵河东,示以形势,贼入寇,必自延、渭,而兴州巢穴之守必虚,我师自麟、府渡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时亦不能用。

【译文】北宋关中地区每年都受到西夏侵扰和掠夺,官军多次战败,朝廷为此忧心忡忡。

张方平上奏平定北方游牧民族的策略,他认为:“我们应该在河东路屯驻重兵,展示我们的军事实力。

如果贼寇入侵,必然会选择从延州、渭州进攻,而兴州(宁夏)巢穴必定空虚。

我们的军队可以从麟州、府州渡过黄河,不出十天就可到达,这就是所谓的‘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

不过,当时的朝廷并未采纳这一建议。

熙宁以后,外患渐弭,纷更内启,定天下为二十三路: 曰京东西路, 曰京东东路, 曰京西北路, 曰京西南路, 曰河北东路, 曰河北西路, 曰河东路, 曰陕西永兴路, 曰陕西秦凤路, 曰淮南东路, 曰淮南西路, 曰江南东路, 曰江南西路, 曰两浙路, 曰荆湖南路, 曰荆湖北路, 曰西川成都路, 曰西川梓州路, 曰峡西利州路, 曰峡西夔州路, 曰福建路, 曰广南东路, 曰广南西路。

【译文】宋神宗熙宁(1068年-1077年)以后,外患逐渐平息,内部纷争却开始频发。

朝廷将天下划分为二十三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京西北路、京西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陕西永兴路、陕西秦凤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两浙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西川成都路、西川梓州路、峡西利州路、峡西夔州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端倪解析: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是战争与和谈并存的。

在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间,西夏皇帝李元昊对宋朝发动多次大规模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最终在1044年订立了和约。

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李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宋朝每年给予西夏银7.2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称为“岁赐”。

这次和谈带给北宋和西夏边境近二十年的平静。

从1066年起,西夏开始不断挑衅,双方战端又起。

1081年,西夏皇室发生内战,政局不稳,宋神宗觉得这是一个攻击西夏的好机会,起兵三十万对西夏发起攻击,却被西夏击败,无功而返。

宋夏两国在经过长年累月的战争后,最后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

战争削弱北宋边防,最终导致金的南侵和北宋灭亡。

西夏王朝的历史不长,不到200年,却起起落落,处在宋、元、金、辽的夹缝中,崛起不易,维持更难,却还是有繁荣的发展,还创造了西夏文字,甚至一度阻挡了成吉思汗征服天下的铁骑。

西夏在文化方面一开始十分落后,在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议会后,西夏开始学习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学和佛教文化。

这种情况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样,西夏通过模仿中原王朝的文化制度让自各方面迅速稳定起来。

和北魏高度汉化不一样,西夏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依旧保持大量自身的传统,比如尚武之风,毫无疑问这也是西夏维持一段时间安定局面的关键。

西夏已经可以用先进的冷锻技术,打造各种强大盔甲武器,比如西夏铁骑穿戴的瘊子甲,防护能力十分强大,能够抵挡宋朝强弩的射杀。

另外西夏军作战的投石机和西夏强弩等武器,杀伤力也非常强大。

所以说,在北宋年间的东亚战场上,在宋朝士大夫眼里是“小国”的西夏,其精锐部队的装备水平,完全能和科技强大的宋军媲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