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4月30日报道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的退役潮与回收难题逐渐浮出水面。与此同时,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态势,亿纬锂能坚定认为,大圆柱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最优解。上海车展上,亿纬锂能副总裁兼电池系统研究院院长江吉兵、ESG双碳部总经理肖忠湘接受网易汽车采访时,围绕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材料经济性及技术路线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
动力电池退役潮,将倒逼回收体系建设
“未来2-3年,中国将迎来动力电池退役高峰,预计规模达400GWh。”肖忠湘指出,电池回收市场的成熟度与材料价值密切相关。目前,三元电池因含镍、钴等高价值金属,回收残值率可达20%-25%,而磷酸铁锂电池因金属价值低,回收经济性不足,残值率仅为10%-15%。这一差异在欧洲市场尤为明显——三元电池可卖出一定价格,而磷酸铁锂回收甚至需付费处理。
随着动力电池退役潮的来临,中国也将迎来动力电池的回收难题。
肖忠湘坦言,国内回收体系的瓶颈在于“网络分散”与“经济效益不足”。退役电池分散在乘用车、商用车等不同场景,收集难度大,加之退役潮尚未全面到来,企业投入意愿有限。对此,亿纬锂能提出“摇篮计划”,通过全球化布局、数字化溯源及开放化合作,构建从回收到再生的闭环体系,推动行业从“线性消耗”转向“循环再生”。目前,该网络已在30余国建设回收网点,累计交付装车超3.2万台,实现单车21万公里零事故记录.
大圆柱电池“原位升级”,能否颠覆方形电池格局?
当被问及为何行业近年重拾圆柱电池路线时,江吉兵直言,“差异化竞争与‘原位升级’是关键。”相较于方形电池,大圆柱电池(如4680型号)具备技术灵活性和成本可控两大优势:
通过调整材料体系(如正极材料),可在同一尺寸下实现续航、快充等性能升级,无需重新设计电池包或改造产线,开发周期从1-2年缩短至3-6个月;方形电池因定制化程度高,易导致产能错配和浪费,而圆柱电池标准化程度高,可实现“满产满销”,降低边际成本。
江吉兵认为,“方形电池产能逐步淘汰后,将是圆柱电池的舞台”,亿纬锂能的目标是未来在大圆柱电池市场渗透率超50%。
针对换电模式的争议,江吉兵提到,换电的核心优势在于“补能速度”和“集中回收”。
换电可在几分钟内完成,而快充技术仍需突破时间瓶颈;此外,集中式换电站便于电池统一回收,降低后续处理难度。
但他也指出,换电模式需承担高昂的前期投入,如电池冗余储备和换电站建设成本,这对企业资金链是巨大考验,同时,换电模式出海面临重重阻力。“欧美充电网络远不及中国完善,审批流程复杂,一年可能仅落地1-2座换电站。”江吉兵补充道,中国电池企业需与本地供应链深度合作,同时推动技术标准统一,才能突破海外市场壁垒。
肖忠湘则从用户场景判断到,“未来,换电需求将更多存在于商用运营车辆,如出租车、物流车等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领域。而对于家庭乘用车,随着超充技术发展,用户对换电的依赖可能减弱。”
面对电池回收的经济账、换电模式的资源账、技术路线的成本账,亿纬锂能的策略清晰可见,以“摇篮计划”构建动力电池循环生态,以大圆柱电池推动产业降本增效。当然,无论是回收网络的规模化落地,还是大圆柱电池对传统路线的替代,均需时间验证。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即使在动力电池领域,也同样唯有用技术突破与开放合作,才能打破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