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2月12日报道
一年之后又是比亚迪,这次是抢先把智驾门槛削了下来。王传福在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宣布比亚迪旗下21款车全部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全民智驾的发令枪终于响了。
这不禁让人想到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车,价格贵、续航短、充电难,安全还被屡屡质疑,如今,渗透率突破50%,最关键还是价格下来了,油电同价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而当下,智能驾驶正站在舞台中央,它面临的挑战与当年新能源汽车有诸多相似,技术、成本和信任成为新的紧箍咒。无他,唯有逐一打破。
2025年,智能驾驶迎来了 “技术大变革” 与 “市场分层” 的双重挑战,怎么说?盟主之位人人想要,但也得分个武功高低,咱先把江湖门派搞清楚,在智驾技术流派上,主要分为 “视觉派”“激光雷达派” 和 “VLA模型派”。
“视觉派” 以特斯拉、小鹏为代表,依靠摄像头和AI 算法,就像给汽车装上了一双 “智能眼睛”,成本相对较低。特斯拉的 FSD V12已实现端到端决策,小鹏的 XNGP 也覆盖了90% 的城区场景。但这双 “眼睛” 在面对交通指挥手势、施工路段等极端场景时,就像突然 “失灵”,现有系统仅能应对7秒内的路况,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激光雷达派” 以华为、理想为代表,采用多传感器融合,就像给汽车配备了一个全方位的 “感知护盾”,安全性高。但这个 “护盾” 价格不菲,单车成本增加约2万元,限制了其大规模普及。
“VLA 模型派” 是新兴技术流派,目前已有头部车企进行试验。VLA 模型结合视觉、语言和动作能力,就像给汽车赋予了一个 “超级大脑”,引入 “思维链” 技术,解决了传统方案短视化的问题,2025年也因此被称为 “VLA 上车元年”。不过,这个 “超级大脑” 目前还未大规模验证,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图片来源:元戎启行)
所有这些技术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就是来自老司机们的灵魂拷问:我不信,什么时候比我开得好了再说。
如何建立信任?
“车在路上开 谁也不知道它在想什么。”
智能驾驶的决策过程就像一个黑匣子,消费者很难理解车辆做出决策的原因,这让他们对安全性充满疑虑。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很难分清是人为还是系统的问题,就像一团理不清的乱麻,让消费者使用时心存顾虑。
顾虑之一,就是定责。
目前,我国对智能驾驶汽车仍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进行归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追究自动驾驶汽车使用者的过错与否。以L2级别(组合驾驶辅助)为例,在判断责任归属时,要综合考量驾驶员的行为,比如是否仔细观察周围环境、是否持续监管智能驾驶系统等,以此来判定其是否尽到注意义务,进而判断是否存在过错 ,不能仅仅因为驾驶员未在车旁监督,就直接认定其有过错。
执法成本的增加,是汽车厂商或是交通参与者无法分担的。
从政策法规层面来看,虽然我国自动驾驶立法采取地方先行探索、国家部委总结提炼的模式,目前已有50多个城市相继出台自动驾驶的地方性法规。例如《深圳市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登记、上路行驶等事项作出规定;2025年4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也为当地自动驾驶发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但整体而言,现行的交通法律法规大多是基于传统驾驶模式制定的,在自动驾驶场景下,存在诸多法律空白和不适应性。
以目前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速度,立法滞后性已成必然。另一方面,智能驾驶系统还面临伦理困境,在传统交通场景下,人类驾驶员面对交通事故所作出的选择属于人类伦理范畴,而智能驾驶系统独立面对交通事故时的选择,则属于机器伦理范畴。复杂的路况使得智能驾驶汽车在应急时极易面对类似 “电车难题” 这样的伦理困境,这也给法律责任的判定增加了难度。
调查显示,70% 的消费者对 “机器接管驾驶” 持保留态度,究其原因就是怕担责,从这一层面来看,智能驾驶要赢得消费者信任,光靠车企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Deepseek扯开AI大模型的技术壁垒,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可能会让VLA 模型提前落地。只有当 VLA 模型成功量产,并解决90% 以上的极端情况,智能驾驶的技术水平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更多的Cornercase被覆盖,才能解决智驾用户群体中无法预料的抱怨。你是不是很久没有听到新能源车 “自燃”这个关键词了?因为技术把“自燃”的火苗扑灭了,智驾将是同理。
“用技术解决信任,用成本扩大体验。”
大众集团其实也在积极布局 VLA 模型相关技术,据悉大众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将成熟的 VLA 模型技术推广到更多量产车型中,推动智能驾驶技术普及,随着AI算力成本的下降,VLA的普及过程将被提速。
而真正的普及,还有关键的一步是“把价格打下来”。你看如今的新能源市场,电池成本已经不值一提,当电车不靠补贴做到油电同价的那一刻,电车才真正意义上被普及。
2025年伊始,视觉方案的智驾已经下沉至10万内车型,激光雷达成本降至5000元以内也是指日可待。比亚迪祭出“天神之眼”,为让智驾不再是豪华选配。吉利银河也搭上了智能领航、自动泊车功能。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低端玩家加入,淘汰赛是迟早的,比亚迪只是吹响了冲锋号。
纵观2025年,特斯拉、华为、小鹏占据60% 高阶智驾市场份额,第二梯队则面临 “技术追随” 与 “价格战” 的双重压力,因为他们不得不投入更大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市场竞争,同时还要应对价格战带来的利润压力,就像在夹缝中求生存。
主机厂的竞争,为产业链上的供应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激光雷达、智驾芯片、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供应商成为这场博弈的最大赢家。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激光雷达企业,地平线、黑芝麻等智驾芯片企业,以及德赛西威等域控制器企业,在智能驾驶市场中快速增长,就像站在风口上的 “幸运儿”。据统计,2025年智驾软硬件相关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0亿元。
往哪卷?
首先是入门车市场。低成本视觉方案的应用,如比亚迪天神之眼,推动智能驾驶在这一价格区间车型的渗透率从5% 跃升至25%,就像给这个市场注入了一剂 强心针。不难预料,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入局者,鱼龙混杂之势将持续一段时间,消费者将要面对的,是如何鉴别“真假智驾”,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智驾方案。
当然这对于现有的二三梯队品牌也是一个机会,终于不用成天盯着金字塔尖奋力追赶,偶尔也可以回头看看新手玩家,秀秀优越感。
此外,卷出海。利用中国智能驾驶和新能源的基础优势,奇瑞、上汽等企业依托 L2 + 方案,已经在抢占东南亚、中东市场,有望复制新能源车出口的成功路径,让海外市场再次经历“狼来了”的危机感。更高级别智驾的“无图出海”也必将成为新现象,正如今年车企竞相刷纽北的风潮一样。
卷供应链卷基建。更多智驾上车,对于国内的供应商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此外高阶智驾离不开数据基建,如同新能源车离不开补能网络。北京、广州等20个试点城市已经在加速部署路侧感知设备,通过 “智慧公路” 扩展单车感知边界,降低端侧算力需求。这就像给汽车配备了一个 “超级助手”,车辆可实时获取道路信息,更准确地做出驾驶决策,提高行驶安全性和效率。
法规突破也是关键。目前,需要明确 L3事故责任划分,如《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的出台,为智能驾驶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还需推动保险产品创新,如推出自动驾驶专属险,降低消费者使用智能驾驶功能的风险,就像给消费者吃了一颗 “定心丸”。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统一通信协议,打破车企数据孤岛,实现跨品牌车辆协同。通过标准化建设,可提高智能驾驶系统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要不然,每家一套智驾方案开在路上,和人人自己开车上路有何区别?
作为一名“开车爱好者”,笔者始终认为,智能驾驶的最终目标并非取代人类驾驶,而是构建 “人机共驾” 的全新平衡,这算是留给老司机们的最后一丝倔强。在此过程中,倘若技术、成本、信任三大门槛能够被成功跨越,其渗透率曲线或将复刻新能源车的 “陡峭增长”。
孔子他老人家一定曰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