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睁开眼,你习惯性地摸出手机,刷着朋友圈,打下“红红火火恍恍惚惚”;上课走神、上班摸鱼时,你和搭子开始互发表情包;心情不好时打下一串emoji,改掉微信状态,或者“头像即本人”……

有了互联网才发现,人类对语言的开发,不足1%。

从古早的火星文,到现在的缩写、拟声词、颜文字交杂,互联网的汉字使用历程,自成一部文明史。

有多少人当年为了追求小众,故意把“我”写成“莪”“涐”“硪”?现在,这波人长大了,“火星文”也进化成了“抽象文化”——开心是“笑鼠”,愤怒是“卧槽”,拒绝是“补药啊”,赞同是“nsdd”。

拼音、缩写乃至日语英语梗夹杂的说法,反而比正规写法更能表达情绪。再不济,我们还有表情包,越抽象越好用。

那么问题来了:当人们习惯了用键盘和表情包表达自我,好好写字,还有必要吗?

一、多少年轻人,下班后悄悄练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曾经被庞中华、司马彦折磨的一代人,已经到了可以告别写字的年龄,却选择在下班后偷偷练书法。

社交媒体上,随便输入“书法”“练字”等关键词,就可以看到,“每日书法打卡”“入门级书法装备”等相关话题,浏览量超过百万。一条名为《行楷的书写速度能有多快?》的视频,浏览量甚至达到1380万。

看人写又流畅又好看的字,和看洗地毯、采蘑菇和修马蹄的效果一样,主打一个解压。

年轻人拿练字解压,其实有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研究表明,书法是一种可以募集视觉、运动、注意、情感等脑功能网络的活动,可以让大脑更容易进入“心流”模式。即使是观看由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书法书写视频,大脑的愉悦程度也有显著提升[1]。

许多年轻人表示下班临摹毛笔书法帖能有效缓解压力 / 图虫创意
许多年轻人表示下班临摹毛笔书法帖能有效缓解压力 / 图虫创意

对国人来说,靠练字解压,可能是DNA里带的;而对外国人来说,汉字更像是古老神秘的“东方力量”。

这种狂热让汉字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意义不明的汉字T恤、让人啼笑皆非的汉字文身,已成街头亚文化必备。你有你的西海岸vibe风,我有我的北京烤鸭花臂。

体制内打工人最恨的仿宋_GB2312,在老外眼里如同italic手写体一样美妙——当然,反过来可能也成立。

即便存在语言文化隔阂,外国人同样可以感受到书法中的精神力量。

生活于法国布列塔尼的女艺术家林琴心(Catherine Denis),1979年开始练习书法,甚至成为“法中友协”的书法老师。1998年,林琴心和法国一家司法保护机构合作,通过书法教学帮助少年犯解决社会安置的困难。当她教授完基本的运笔技巧后,就让这些少年犯们自由书写单词,而他们写下的第一个词是——PAIX,法语的“和平”[2]。

 外国人也认为练习书法可以让人静下心来 / 图虫创意
外国人也认为练习书法可以让人静下心来 / 图虫创意

练书法时讲究的“静气”,跨越遥远的时空,在不懂中文的少年犯笔下,终于得到呼应——看来,并不是书法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书法。

二、汉字的含金量,你不懂

其实,汉字能表达的信息量,不比表情包少,只不过我们因为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其中丰富的内涵。

《源字中国》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中国文字从出现到演进的诸多阶段。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唐际根在第一集里就提到:汉字的历史其实远比甲骨文更早——至少在甲骨文诞生的两三百年前,就有过对文字的规范活动。

 殷墟博物馆甲骨文字陈列
殷墟博物馆甲骨文字陈列

如今的文字,仍在一定程度延续着甲骨文“象形”的特征——比如“休”这个字,实际上就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的简笔画。

而“永远”的“永”字,最早的字形正是两条支流和一条干流的形象。如水一般,涓流而不息,是古人对“永恒”的最初想象[3]。

世界上有很多的文字,但只有汉字发展出了系统的书法艺术。究其根本,是因为汉字的母型是“象形字”,自带“表意”的属性。

汉字的起源学说中,有一种通说是“书画同源”——汉字本就是写实性图画演变而来的[4]。汉字具有的图形构造属性,使得每一个笔锋、顿笔,如同画画中的线条、明暗,都能表达出创作者的风格,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图为“首”字的甲骨文写法,很好地说明了汉字本就是写实性图画演变而来
图为“首”字的甲骨文写法,很好地说明了汉字本就是写实性图画演变而来

从表意上来说,古诗词的至高境界,便是“言外之意”;单从书写上来说,楷书、隶书、草书……不同的书写方式也能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含义。

比如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实际上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平心而论,这只是一部“草稿”,其中甚至还有错别字和涂改痕迹。但正由于它是即兴写就,其中的线条时而沉郁、时而尖锐,与文章情绪、韵律相合,浑然一体,才成为文学史和书法史上的绝唱。

甚至,汉字字形的轻微变化,都包含着历史的细节。

比如,行书、楷书的诞生几乎与纸张发明在同一时期。行书、楷书的笔画优美,线条轻快,都需要在细腻光滑的纸上快速运笔才能够产生,这是篆刻书写所不具备的[5];

再比如,有学者认为所谓的“宋代书法四大家”,其中的“蔡”不该是蔡襄,而应该是在宋徽宗时期编辑《宣和书谱》的蔡京。然而,蔡京被后世视为徽宗朝的奸臣,要为靖康之难及北宋灭亡负责。正是“字如其人”的理念深入人心,他才就被摘下了“书法家”的桂冠[6]。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技术、文化乃至文明史相互缠绕;理论上,汉字的发明,甚至影响了文明进程。

历史作家张宏杰曾提出,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稳定,和汉字的“表意”功能不无关系——表意文字的最大特点是固化,从甲骨文到楷书,很多字形还是基本一样的。所以,中国境内虽然方言千差万别,写出的字却能相互看得懂,文化的统一性,也确保了民族国家的大一统[7]。

 图为少数民族水族的文字水书,和甲骨文相似
图为少数民族水族的文字水书,和甲骨文相似

纪录片《源字中国》第二集里提到的“石门十三品”,又被称为“中国书法演变史的活化石”。这十三碑石刻,包含了小篆在向隶书过渡时出现的古隶、挥洒飘逸的汉中隶书,乃至东汉时期隶书发展至顶峰后呈现出的“楷变”。

千百年后再看,这些被刻了字的石头,凝聚着历史的厚重感。作家冯唐参观结束后说:“你看到一笔一划的刀痕,插在真实的石头里,包浆的、拓片的痕迹,对于美、对于文字,浓重的信息,都会扑面而来。”

历史的演进有必然性,但也有许多偶然。当我们老祖宗选择用象形符号,而非拼音来记录历史,我们语言中、文化中的诸多特质,就早已注定。

三、汉字之美,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到了打字时代,汉字的故事还在续写。比如,已经无法作为正式文字使用的甲骨文,也可以成为国潮文创大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致力于甲骨文研究和古汉字活化,以数学几何风格线条作为甲骨文的骨架,设计甲骨文字体和表情包,还原汉字的“象形”本质,呈现活泼抽象。

陈楠教授在给学生讲解甲骨文字体的设计原理
陈楠教授在给学生讲解甲骨文字体的设计原理

而另一方面,汉字古往今来的文化史,不同字形、不同汉字背后的故事,也成为内容创作者的灵感源泉。

比如“贵阳水书”,这种酷似甲骨文的古老文字,有神秘的异域美感,坊间甚至谣传水书是“写给鬼神的文字”,是如同“笔仙”一般神奇的存在。

新生代甲骨文推广者 李右溪,就曾去往水书的发源地,探寻这种文字的历史源流。实地考察后,她发现,“水书”实际上是水族人自己的《百科全书》,其中确有占卜历法的内容,但记录更多的,是婚丧嫁娶的习俗,农耕的惯例……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所谓水书是“活的甲骨文”,指的不仅是二者字形很像,还是这种古老的文字,依然会出现在水族人的民族挂饰、衣着上。水族人自己的春节“端节”,每一年的日期,就是根据《水书》中的历法测算的。

它并不恐怖,更不神秘,而是生动活泼,饱含着来自西南乡野的生命力。

 甲骨文推广者李右溪正在做甲骨文知识科普
甲骨文推广者李右溪正在做甲骨文知识科普

而这些对汉字文化的再创造,和社交媒体上的书法打卡,老外的汉字T恤、汉字文身一起,成为汉字文化创新的吉光片羽。

其实不止文化艺术,还有很多领域,能从汉字文化中汲取创造灵感。

“新中式”这个词,如今已经被各行各业所熟悉。以智能感、工业感著称的汽车行业,也正尝试从汉字文化中汲取新灵感。

已经远销海外的比亚迪,将汉字书法艺术融入汽车设计,不仅展现了品牌的文化自信,也让更多人感受到汉字的美学价值。

 比亚迪集团旗下高端品牌仰望汽车将甲骨文融入汽车logo
比亚迪集团旗下高端品牌仰望汽车将甲骨文融入汽车logo

在《源字中国》的另一期中,作家冯唐曾谈到,很多外国人对古代中国的认知,建立在唐朝文化上。唐朝同样具有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包容性,也有着强盛国力和融汇天下为我所用的豪迈,这也与比亚迪唐系列的强大性能和豪华配置相呼应。

和对甲骨文的再创作、对“水书”的探寻一样,品牌出海,也是一种创造。汉字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正随着比亚迪等品牌走向全球。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找回了白纸黑字中,最质朴的情感律动,以及最广泛的文化认同。

回到文章开头的画面——朋友圈里的“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对同学、同事勉为其难的“蒽”,各种发疯文字表情包……你会发现,这些对文字的“乱用”中,依然包含汉字的奥妙,而这不过是它在千年历史中的又一次新生。

或许,我们对汉字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参考文献:

[1]Wang Y., Han B., Li M., Li J., Li R. (2023). An Efficiently Working Brain Characterizes Higher Mental Flow that Elicits Pleasure in Chinese Calligraphic Handwriting. Cerebral Cortex.

[2]林琴心.(2017,02,23).法国女艺术家自述沉迷中国书法38年心路:挥毫与练琴相通(王力更,林琴心译).澎湃新闻.

[3]陈文波.(2020).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

[4]宿春礼.(2009).字海寻趣.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5]金文京.(2014).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何晓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杨照.(2021).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8:新时代的开端.中信出版集团.

[7]张宏杰.(2019).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岳麓书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