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米SU7遇难者母亲删除所有文章,男友账号也已清空相关内容)

4月2日晚,小米SU7事故遇难者母亲@诗雨370491153已删除相关博文。此前,她曾在微博发布关于SU7燃爆事故的经过以及对于女儿主要问题的回应。

遇难者男友账号也已清空相关内容,此前曾获1.3万粉丝,封面仅留言:爱你。 

相关新闻

SU7高速爆燃致3死 车主:我跟女友只差一场婚礼

4月1日,小米公司公开发布“SU7高速事故致3人遇难”事发前后信息摘要,事故原因尚待警方进一步调查。

小米SU7遇难者男友账号已清空 封面仅留言:爱你

图为事故中被烧毁的汽车

1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与该小米SU7车主取得了联系,他告诉澎湃新闻,3名遇难者之一是其女友,两人只差一场婚礼,均是小米的忠实粉丝。目前他与女友家人暂未收到警方和小米的任何回复。

据事故现场图片显示,事故车辆外壳均被烧毁,车头受损严重。

稍早前,微博“小米公司发言人”回应称,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车主告诉澎湃新闻,今天是事故发生的第四天,小米公司暂时没有与家属联系。事故发生时,车上三人曾是同学,事发时已接近目的地高速出口。事故当晚22时许,其女友与他还有联系。

小米SU7遇难者男友账号已清空 封面仅留言:爱你

图为被烧毁的事故车辆

“跟女友相识多年,两人只差一个婚礼。“车主介绍,其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于武汉交付,他与女友均是小米的忠实粉丝,他本人长期在深圳,购买车辆的目的是方便女友出行。

车主表示,事故发生后,他与女友家人,曾多次询问事故调查进展,但均未收到任何反馈。

针对小米公司发言人回复,他表示:“我保持怀疑态度,(小米联系他的)联系时间是对的。”

小米SU7高速车祸致3人死亡事件仍在发酵。

继小米集团CEO雷军公开回应事故后,4月2日网传其将直播回应质疑,但小米随后否认,雷军也未进一步说明。

停在路边的小米SU7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此次事故引发了外界对小米智驾功能的重重质疑。小米公布的行车数据显示,NOA系统(巡航辅助系统)发出风险提示后仅2-3秒,车辆就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最终酿成惨剧。

“常人的反应时间为0.6秒左右,从反应到完成接管车辆的动作,这(2-3秒)时间很难作出完善的应对。”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说。

这并非近年来唯一的智驾相关事故。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车企宣传中的“智能驾驶”,本质还是“高级辅助驾驶”,过于夸张的宣传可能会让用户产生过度的信任感。

而此次重大事故也让外界重新审视车企口中的“智能驾驶”。

“车位到车位”功能,事故车辆并不具备

多名车企和自动驾驶企业内部人士一致认为,车企过度宣传、刻意夸大或选择性宣传其“智能驾驶”功能,是不少车辆在智驾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米汽车官网的智能驾驶页面中,“小米智能驾驶(Xiaomi Hyper Autonomous Driving,直译为小米超级自动驾驶,小米汽车称之为小米超级智能驾驶)”、“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的字眼在最醒目的位置。

小米汽车官网截图

同样在页面醒目位置用大号字体写着的,还有“端到端全场景领航 车位到车位 上车就能用”以及“场景进化后,可实现从车位到车位的智能驾驶,上车仅需设置导航,ETC/闸机自动通行,窄路/环岛通行、停车场寻位泊车等都可以请智驾来完成。”

这是否意味着小米SU7都具备所谓的“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呢?

在上述页面底部,小号字体写着“区分车型版本,以实车为准”。而小米SU7配置表中,标准版小米SU7较中配、高配车型少1颗辅助驾驶芯片、且无后两者搭载的激光雷达,其辅助驾驶功能也较中高配车型减少数项。

小米汽车官网的智能驾驶页面 截图来自小米汽车官网

此外小米汽车介绍称,小米SU7拥有“VLM视觉语言大模型”,可识别更复杂的通行场景,“有效提升复杂场景决策力”,如识别坑洼路面、栅栏、消防箱等。

据界面新闻报道,此次事故遇难者驾驶的正是小米SU7标准版,即最低配版本车型。当时遇难者开启了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但在系统发出预警2-3秒后,车辆便撞上了水泥护栏,车速最终仅由116km/h降至97km/h。

截图来自小米汽车官网,最左为标准版车型配置

“车企在宣传智驾功能时,总喜欢用配置最高、智驾水平最强的版本车型进行宣传,可能让用户误以为所有版本车型都有这种能力。”国内某自动驾驶公司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实际上低配车型可能并不具备相应功能和配置。”

除了对“智能驾驶”的宣传方式,业界也对小米SU7的自动紧急刹车系统(AEB)能力提出了质疑:即便是未搭载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若配备AEB,也具备一定的识别、预判和自主刹车能力。

但对此,小米汽车称AEB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智能驾驶大势所趋,多方呼吁理性宣传

此次小米SU7事故并非“智能驾驶”事故的个例,此前特斯拉、蔚来等品牌也遭遇类似事故。甚至随着配备辅助驾驶功能汽车的增多,类似事故频发。

“在这种情况下,车企更有义务理性、克制宣传,不得刻意夸大辅助驾驶功能的水平。”上述自动驾驶公司内部人士说。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赵亮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车企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导致用户认知偏差,是导致类似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媒体需要加强智驾车辆驾驶安全宣传,为民众普及对智驾的基本安全认识。

事实上当下国内车企口中的“智能驾驶”或“高阶智能驾驶”,均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

我国2022年3月1日起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工信部GB/T 40429-2021)将驾驶自动化分为6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应急辅助(0级)、部分驾驶辅助(1级)、组合驾驶辅助(2级)、有条件自动驾驶(3级)、高度自动驾驶(4级)、完全自动驾驶(5级)。

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 概述信息源于《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

按上述标准,0级-2级驾驶自动化中,驾驶员需全程控制车辆。3级则是分水岭,驾驶员需在车辆发出接管请求时接管车辆,但车辆生产或运营方需承担相应责任。4-5级驾驶自动化中,车辆可在向驾驶员发出接管请求但未获响应时,自动达到最小风险状态,企业承担责任。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1-2级,驾驶员须全程控制车辆运行。即便在部分企业宣传的“L2+级”自动驾驶车辆中,驾驶员也须全程紧握方向盘、准备实时接管车辆。

自动驾驶产业前景广阔,是我国各级主管部门重点谋篇布局的产业之一。如在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车、城市运行保障等出行服务,并为L3级自动驾驶汽车合法上路提供了法规依据。

除了北京,武汉等地也已立法支持更高等级(L3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探索新的商业化模式。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车企也认为,2025年将是L3级自动驾驶的关键一年。

类似小米汽车智驾事故的增多,是否会对L3级自动驾驶的到来产生影响呢?

“自动驾驶的商业应用是大势所趋,尤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绑定,在政策上受到影响的可能性比较低。”另一位自动驾驶产业从业者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但频繁出现的事故对智能驾驶营销方式、对用户市场的普及,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可能会有一定的倒逼作用。”

理想汽车CEO李想就曾发文呼吁媒体和行业机构统一自动驾驶名词的标准,如L2即辅助驾驶,L3即自动辅助驾驶,L4即自动驾驶,L5即无人驾驶。

“L2和L3都是专业话术。建议统一名称,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李想称:“在推广上克制,在技术上投入,对用户、行业、企业都长期有利。”

多位从业者也认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推进不会明显受到此类事故影响,各地仍将继续推进其商业化进程。“只是对于L2级自动驾驶而言,用户教育和市场推广速度是严重不匹配的。”一位从业者称:“市场发展快,用户教育却相对滞后。L2级自动驾驶只是辅助驾驶。”

赵亮认为,长期来看相关事故不会阻碍自动驾驶产业进步,反而是技术迭代的催化剂。

“此类事故可以倒逼车企采用更可靠的传感器方案(比如激光雷达等)、加大极端场景数据训练(影子模式应用),推动法规与标准完善。行业将从功能竞争转向安全与体验并重,最终通过解决事故暴露的问题,推动技术成熟。”他对记者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