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遥想战国时期古人的生活?寒热定阴阳,神祇重建并执掌四时十二月,木、火、土、金、水五行划分三十个节气,每岁每时各有宜忌,即便战时也需遵循方向、日辰的定则——这就是《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所记载的“战国版‘生活指南’”。此三卷合本,共900余字,即为“子弹库帛书”。

作为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部典籍意义上的古书,直至5月18日凌晨3时55分,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才终于落地北京,回到祖国。自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1946年被美国人柯强以“红外线拍照”为由骗走,这件国宝度过了长达79年的海外漂泊。

子弹库帛书研究泰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历时四十余载,研究梳理子弹库帛书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情况,以及其后在中国和美国的流转史,曾多次赴美参加帛书残片揭剥工作,为国宝回家提供了溯源及扎实完整证据链。最终,经过多轮磋商,美方同意将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退出馆藏并返还中国,由国家文物局接收。

李零所做研究集成于其著作《子弹库楚帛书》,于2017年出版。其英文译本分别由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与夏德安(Donald Harper)两位汉学专家翻译。2016年,罗泰还曾为溯源过程提供了来自帛书的美国购入商、已故收藏者亚瑟·M·赛克勒的亲撰文章,证实了赛克勒曾希望将帛书“作为美国人民献给中国人民的礼物”,返还中国的遗愿。

5月21日,南都、N视频记者独家专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考古学和艺术史特聘教授罗泰。他曾在《子弹库楚帛书》出版之际参与学术座谈会,陈述愿帛书“尽早回到中国”的期待。如今,他也告诉南都记者,希望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的回归能为其他重要文物的返还开创良好先例,“此次案例表明,通过个案协商,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这类难题是能够获得圆满解决的”。


《子弹库楚帛书(上)》译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泰。

南都:518,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乘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作为曾参与厘清这批帛书流失美国证据链的学者,你如何看待这一结果?这是否也了却了你的一桩夙愿?

罗泰:对于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如今回归中国,我感到无比欣喜,并希望目前收藏于亚瑟·M·赛克勒基金会的帛书第一卷也能尽快返乡。长期以来,我一直主张它们应该回归故土,这显然是理所应当的。作为学者,虽然我并未参与两国的磋商程序,但我欣慰于史密森尼学会及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领导层能归还其保管的这批帛书。


5月18日,在北京首都机场航站楼工作间内,由工作人员将文物帛书从外包装箱中取出交由国家文物局方面进行现场查验。新华社发

南都:作为李零教授著作《子弹库楚帛书》的英文译者之一,也作为推动和帮助其完成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过程的学者一员,你在翻译过程中最难忘的细节是什么?

罗泰:翻译《子弹库楚帛书(上卷)》对于我来说,是一段令人振奋的经历。李零教授的著述兼具典雅与晓畅。多年来,我一直乐于研读并翻译他的作品。此次翻译过程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关于亚瑟·M·赛克勒医生曾希望将私藏的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归还中国的文献考证。

李零教授找到了两名赛克勒医生生前同事的回忆文字佐证此事。当我读到这些材料时,隐约记得多年前造访亚瑟·M·赛克勒基金会纽约总部时,曾获赠过一本收录了赛克勒医生撰写的短篇文章合集,遂决定翻找查看是否有相关记载。经过一番搜寻,我终于找到此集,果然其中收录了一篇医生亲撰的文章,详述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曾试图联系郭沫若,促成帛书回归的往事。

可惜,当时郭沫若健康欠佳,未能处理此事,而赛克勒医生也于不久后辞世。但这篇自述文字与其同事的回忆形成了确凿互证。能为李零教授精心构建的学术图谱添此新证,我深感欣慰。


李零在赛克勒美术馆研究楚帛书。来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南都:在你看来,此次回归的子弹库帛书具有怎样的文化与学术价值?在它们回归中国前,美国学界对这些帛书的研究是否充分?

罗泰:子弹库帛书是迄今发现仅存的中国战国时期帛书,具有无可替代的珍稀价值。帛书所载内容皆为孤本,为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提供了关键史料。尤其是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上描绘的十二月神祇,堪称中国早期拟人化神像的重要遗存。

在美国学界,能深入解读此类材料的学者凤毛麟角,芝加哥大学夏德安教授(即李零著作下卷译者)是其中最杰出的专家。不过,他在子弹库帛书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与李零教授长期的学术交流——后者被公认为该领域的全球权威。在该领域,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在质量与原创性上往往逊色于中国学者的成果。就现有学术成果而言,中国学者的研究不仅数量最为丰富,学术价值也最为突出。


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来源:李零著作《子弹库楚帛书》

南都:在你看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过程中,构建完整的“非法流转证据链”的难度如何?

罗泰:对于早年流失海外的文物,如子弹库帛书,追索难度确实很大。但此次子弹库帛书“归乡”的案例表明,通过个案协商,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这类难题是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的。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针对近年流失文物,已建立起法律追索机制,并有若干成功案例。但在美国这样对私有产权保护力度极强的国家,许多时候需要现藏家的善意配合。

值得庆幸的是,不少非法流失文物的持有者已意识到,文物应回归故土,并乐意采取必要措施。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我的同事Li Min教授创建了“文物归流中转站计划(Waystation Initiative)”,旨在组织和促进国际考古和人种学文物自愿归还原籍国或地区,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5月16日,在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交接仪式上拍摄的子弹库帛书。新华社发

南都:对于中美两国在保护流失文化遗产方面的未来合作,你有何期待?

罗泰:希望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的回归能为其他重要文物的返还开创良好先例。与此同时,我也很期待中美两国在考古领域的学术合作,包括田野考古合作等,能持续深化拓展。过去半个世纪里,中美两国的学术文化交流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仍有广阔提升空间。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肖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