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全面改建的760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内,汉韵尤浓。两项重磅展览“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与“汉风轪华——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同步开幕。

这座1983年对外开放的我国最早一座汉代墓葬博物馆,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但一经挖掘,这座完整呈现了“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葬制的西汉诸侯王墓便震惊了业界。

如今,这座命运多舛、经过盗墓火焚的博物馆经过改陈,再次对观众开放。考古发现的金代水井,被设计成外庭院景观。封土堆融入了绿化步道,形成独特的参观流线。

今天,北京日报为您详细回顾大葆台西汉墓的挖掘过程,再现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瞬间。


大葆台一号墓发掘现场。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供图

又一个马王堆?

若说起汉代的北京,很多人都觉得陌生。汉代,北京地区拥有汉王朝在东北部区域的最大城市——蓟城。这里曾长期是诸侯国的封地,最早是“燕国”,后改为“广阳国”,有时又被除国,降级为“广阳郡”。

在北京地铁每天穿行的房山线大葆台站附近,有一位西汉诸侯王于此沉睡了两千年。直到近半个世纪前,他的地下宫殿重见天日。

这座西汉墓的发掘,第一次使文献中流传千年的神秘葬制——属于汉代“天子之制”的“黄肠题凑”显露真容,第一次以实物资料呈现了北京地区汉代诸侯王的若干生活细节。而在考古原址建立的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汉代墓葬博物馆,至今仍是北京地区汉代遗存的重要代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几乎家喻户晓。1974年,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大队大葆台村的两个大土堆,引起了东方红石油化工总厂的注意,他们想利用这里高凸的地形,深埋几个大型储油罐。开工前,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先来钻探,可巧,一个探眼打下去,带出了木头、木炭和白膏泥。更巧的是,地质勘测处有个业余考古爱好者叫孙秀萍,她马上联想到了长沙的马王堆汉墓。

1972年至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先后发现了3座西汉时期的墓葬,其中一号汉墓出土的“千年女尸”,距今2000多年依然形体完整,肌肤润泽,部分关节甚至可以活动。“千年女尸”之所以不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王堆汉墓采用了木炭、白膏泥密封法保护墓室。

孙秀萍立刻打电话报告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以下简称“文管处”),接电话的是文管处三队的马希桂。“我正在办公室写东西,接了一个电话。”2013年,在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口述史访谈中,马希桂这样回忆,“他们(地质勘测处)也听说过马王堆有木炭、白膏泥这些东西,所以他们就想到,有木炭这些东西,别是墓什么的。挺负责任的。”

马希桂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参与过琉璃河商周遗址、元大都遗址的发掘。为了摸清情况,文管处请地质勘测处补打了十几个孔,这次除了木头、木炭和白膏泥,还探出了一枚五铢钱、一块带漆皮的圆木头。

五铢钱是汉代的铜钱,莫非像马王堆一样,这里也是一座大型汉墓?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1977年考古所改属社科院,以下简称“考古所”)、第三研究室主任苏秉琦,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宿白等,纷纷被请到了现场。最终,考古大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座西汉大型木椁墓无疑。

参加发掘大葆台汉墓的考古队员、文管处三队工作人员黄秀纯向记者直言:“当时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一个尸体不烂的‘老太太’,老实说北京也想抱个‘金娃娃’,想发现一个不腐烂的尸体。”事实上,即便抛开时代背景,这次发现也是极其重要的,毕竟,规模如此巨大的西汉墓在北京还是首次发现。

这座西汉墓的主人是谁呢?

来源:北京日报,微丰向(原新丰台)整理,转载请注来源;文章内容仅为传递信息,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目的仅在于为大家的思考和研究提供资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政策依据。

若信息有误,请以官方为准;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突发事件在微博上@新丰台网 就有可能上头条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