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晚8点46分,在杭州智力运动学校,9岁就荣升6段的围棋天才少年朱宏鑫,由于输棋后遭到父亲的当众殴打,最终跳楼轻生。
朱宏鑫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对一般人来说,六年级前升到5段,就已经是围棋牛娃了。9岁获得业余6段,虽然不是绝无仅有,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只有数十人,可以说他是全国最年轻的业余6段手之一。
2023年,朱宏鑫7岁时,就以九战全胜的成绩获得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幼儿组冠军,并成为福建省围棋协会年龄最小的选手,并且破格以幼龄提前入读相当于中学的杭州智力运动中等专业学校。
正因为他的优秀,这起悲剧更加令人扼腕叹息。
朱宏鑫越是接近成功,他的父亲对他的期待就更大。期待越大,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温暖关爱,而是拳打脚踢。
根据知情人吐露,这父亲打孩子已经到了不分时间跟场合。
在比赛场就直接抽孩子耳光,清脆的声音惊呆裁判员。
还有家长看到,他在赛场外当着所有人,一脚踢在孩子身上,以致孩子很长时间爬不起来。
棍棒底下不会出百依百顺的孝子,只会诞生对人生绝望的孩子。
在朱某鑫父亲身上这种观念被极度放大。他将自己对成功的追求、虚荣心的满足等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视作 “行走的奖杯”。
朱某鑫父亲的社交平台上,全是朱某鑫比赛、获奖的照片。
可在这些照片里,朱某鑫总是面色沉重,身上甚至还带着大大小小的伤痕。而朱某鑫父亲对孩子却从来没有满意过。
早在2019年时其父亲的记录里,曾写着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是不乖,我就揍你”。
那个时候朱某鑫才是个二三岁的孩子而已。
一些父母在物质匮乏期形成了创伤记忆,只能通过"鸡娃"行为实现代偿性满足。
换句话说,他们自己往往不成功,但是会逼迫孩子取得他们想要的成功。
特别是我们东方文化中的"恩债伦理",使父母天然获得对子女人生的处置权。父母往往存在"我是为你好"的道德绑架心理,将暴力合理化为一種"爱的代价",把对孩子的期待和打骂视为理所当然。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我们恐怕不能指责是孩子太脆弱。他们的童年被病态的竞争填满,被父母的逼迫异化,没有朋友、没有玩耍、没有笑脸,没有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哪里还会有正常的人格?
所以对于朱宏鑫来说,自杀不是逃避,而是解脱。这样的人生,只有痛苦,没有意义。
当前社会的功利化倾向非常严重,过于看重成绩、荣誉和物质成就。在这种氛围下,家长容易变得极度焦虑,从而将功利性的目标强加给孩子,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这不是朱宏鑫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系统化的悲剧。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戴着眼镜、眼神木然,他们熟知的是知识,而不是人生的温度。
对于他们来说,“童年”是不存在的。他们过早地以未成熟的身体和心智进入了成年化的游戏规则。你越是优秀,越需要直面更加激烈的竞争,去争取那些实际上并不是那么重要的荣誉。
就算朱宏鑫这次没有自杀,而是继续长大,在成年后也不会是一个健全的人。
这是社会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