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构建“三全四段”育人体系 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基于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实践探索

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毕业生数量攀升、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实挑战,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立足经管类学科特色,创新构建“三全育人+四段联动”就业工作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为地方高校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提供了实践样本。

理念革新:以“三全育人”构建就业育人新格局

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着力打破传统就业工作碎片化的困境,将“三全育人”与就业育人相融合,能够增强就业育人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全员育人即校、政、企和社会各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共同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院建立“校政企社”四方协同机制,整合地方政府产业政策、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全过程育人是分阶段有过程推动,从学生入学前直至毕业离校,结合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将就业教育全过程融入,学院将就业教育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新生、低年级、高年级、毕业生等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指导方案。

全方位育人将就业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创新“思政+专业+心理+实践”四位一体教育模式,通过红色研学、企业实训、公益服务等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的就业育人模式,共同促进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路径创新:“四段联动”打造全周期培养链条

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结合经管类学科专业特质,在“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引导下,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年龄阶段特点,形成“招生——培养——就业——校友”联动的“四段式”就业育人工作模式。

在招生阶段,对招生数据分专业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院长直播等形式宣传专业特色,提高优质生源第一志愿报考率。新生入学后,实施“院长第一课”“系主任介绍专业”等方式加强专业教育引导,增强新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兴趣点。

在培养阶段,围绕着“党建引领、红色铸魂、绿色发展、数智赋能”四个维度对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进行调研、调整和完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施学科交叉融合,对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使之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校园“第二课堂”就业育人新模式,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打造经济管理类专业“三师学堂”,“三师”指产业导师、成长导师、就业导师,其中产业导师关注专业教育、成长导师引领思政教育、就业导师指导就业创业教育。

在就业阶段,充分研判就业形势,统筹全程关注,形成就业工作推进会为主导、就业工作周报汇报为支撑的会议分析总结机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举办好校园招聘会和宣讲会,让学生足不出户就业,同时,积极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拓宽校园招聘渠道;发挥朋辈力量,通过举办动员大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邀请已成功就业、升学的优秀学生组建“朋辈导师团”,根据不同专业、就业方向分类,收集“就业考升”中的宝贵经验和实用技巧,形成数十万字的经验材料。

在校友阶段,通过开展院庆活动、组织走访校友分会、邀请校友返母校参观座谈等形式增强与校友的感情和联系,充分整合校友资源力量,最大限度发挥校友力量,在提供招聘岗位、在校生就业观念塑造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实践启示:构建就业育人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将“三全四段”就业育人工作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学院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排名连续三年位于全校前列。

实践表明,做好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守正创新。要强化党建引领,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智慧就业精准服务体系;注重文化浸润,培育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面向未来,赣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将进一步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校地企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朱小妹、罗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