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周千清 通讯员 李志银 崔如坤

在郓城县武安镇马庄村,一面色彩斑斓的舞龙舞狮墙绘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活力。墙绘不远处,洪福龙狮工厂内,工人正在赶制一批来自新疆喀什的订单。这家由“95后”青年赵子天创办的企业,正以非遗龙狮制作技艺为支点,撬动着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杠杆。


从“武术少年”到“非遗创客”:两代人的技艺接力

赵子天的非遗情缘,源自父亲赵士允的言传身教。58岁的赵士允是当地书画名家,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位木工出身的武术和绘画爱好者,凭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木头雕刻狮头、麻绳缝制狮皮,义务参与节庆舞狮展演,“那时候没想着挣钱,就觉得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父亲的坚守,在少年赵子天心中埋下了传承的种子。

2017年,考入大学的赵子天加入学校舞龙舞狮队,凭借武术功底成为团队核心。在全国赛事中崭露头角的他,敏锐发现行业痛点:“国内竞技龙狮运动面临道具质量不足的困境,传统制作工艺在耐用性、轻量化及动作表现力等方面难以满足现代赛事需求。”大二那年,他毅然踏上创业路,在老家注册公司,一方面成立洪福龙狮工厂,一方面组建洪福龙狮艺术团,开启“传统技艺+现代竞技”的破局之路。

创新突围:让老手艺接上“数字化”与“轻量化”

创业初期,疫情的冲击让公司一度陷入困境。但赵子天没有退缩,父亲坚守生产一线,抓好生产管理,推进工艺改良,而他则在2023年9月辞去在徐州的稳定工作,全身心投入公司经营,南下北上开拓市场。为突破传统道具“笨重粗糙”的瓶颈,他遍访材料专家,用长纤维宣纸替代传统浆麻裱糊狮头,以进口牛毛皮制作狮皮,更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研发玻璃钢材质,将狮头重量从9斤降至4斤,“既保留传统工艺的精气神,又符合竞技体育的专业标准。”

在销售端,除了传统的“圈子经济”,赵子天还引入数字化思维:招聘年轻运营团队,将车间扎作、舞台表演的精彩瞬间剪辑成富有感染力的短视频,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广泛传播。新疆喀什的学校订单、瑞士的商演邀约……这些曾被视为“小众”的非遗产品,正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

乡村振兴:让非遗工坊成为“就业磁场”

5月20日,记者走进洪福龙狮工厂制作车间,年过半百的王秀真正专注地糊制狮头。这位来自邻村的女工,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在灵活的工作节奏中实现“顾家”与“增收”双赢。像她一样,车间里50余名工人大多是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都在家门口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实现了经济收入与家庭照顾的平衡。

随着1800㎡新厂房投用,赵子天计划新增20余个岗位,并为工人提供免费午餐,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员工福利。更让他欣喜的是,年轻力量正在回流:“有老工人带着孙子辈来上班,现在车间里逐渐有了年轻人的身影。”这支“银发+青春”的匠作队伍,不仅延续着北派龙狮的工艺脉络,更成为乡村留住人才的鲜活样本。


文化破圈:从“竞技赛场”到“校园课堂”

在厦门舞龙舞狮展演现场,洪福龙狮艺术团的表演引发轰动:轻量化的狮头腾挪翻转,荧光布龙在夜空中划出璀璨弧线,展现出非遗龙狮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作为中国舞龙舞狮国家一级裁判员,赵子天还积极参与起草国家竞技器材——舞龙舞狮器材标准,郓城龙狮正成为行业标杆。

与此同时,一场场“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众多中小学展开。120余场活动中,赵子天亲自示范狮头扎制,向孩子们讲解“扎、扑、写、装”四步传统工艺。“当孩子们戴上亲手制作的迷你狮头,眼里亮起来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传承有了希望。”

站在新厂房前,赵子天望着墙上的舞龙彩绘,眼中满是憧憬与坚定。这位自嘲“守村人”的青年,用创新与坚守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带动就业、激活文化、引领风尚的源头活水。当传统技艺接上时代的“电源”,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