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吗真的吗?
两天没上网,“武汉果冻海”又红了,网友说这里看日出美过凌波门,有海岛既视感。
真的吗真的吗?又骗我去打卡。去就去。
洞天福地
藏得好深呐
“果冻海”在东湖半侧山,凌波门附近,是一个咪咪小的半岛。一开始我不感兴趣,东湖大,时不时还有海鸥,只要会修图,哪都像海。
等来了这里,一步步绕到小山背后,一瞬间,豁然开朗——
藏得好深呐。
沙滩颗粒细密,可以玩的那种。岸边礁石连绵,浪拍上去,低声回荡。背后的山体骨骼清奇,像是天外飞仙的上古顽石,石壁上开着蔷薇。
更奇的是,东湖水来了这里,清澈见底,微微泛蓝。你要是今天来,云在水中,身在南海。
湖面铺展,天水相接,视野极开。回头看,山体横卧水中,似海岛浮起,一点也不出戏。
“我们三亚那边有名的‘天涯海角’,就和这里很像嘛。”一个来自海南的学生说。我差点就信了。
这海岛风
也太入戏了吧
半侧山“海滩”不出戏,来玩的人很入戏。
打个赤(糍)膊(粑),人躺在沙上,音箱也是。美什么白?要美黑。
飒个拖鞋,西瓜切几丫,冰汽水一罐罐码在礁石上,洪福齐天。
堆个沙堡,人小鬼大,铲子都有好几种,挖坑压模修边,专业板沙。
抱个桨板,站在那里等,等快艇带起一阵浪头,立马上板冲,巴厘岛我来了!
打卡先打赤脚。站在沙滩上、坐在蔷薇丛边背靠“大海”、爬上礁石迎接晚霞的光……这些机位,直男随手拍也能活命。
一对郑州来的情侣,去凌波门的路上经过半侧山,结果凌波门不去了,盘算着明早沙滩看日出。
从广东湛江来的男生,吹了吹风,后悔没把冲浪板带来。
还有个伊朗姑娘,沙滩上开直播,头巾裙摆随风转圈。
海岛啊海岛,一切都刚刚好。
死去的回忆开始攻击我
小时候我也来过
当年武大建校园修路,侧船山被东湖南路切开,一半切进武大校园,另一半留在湖边,就叫“半侧山”,“半边侧船山”的意思,是个撩撇名字。
这一带不光侧船山,其实东湖也有小小一角被圈进了校园,在武大湖滨、枫园住过的都晓得。
半侧山靠路一侧是帆船基地,靠湖一侧就是这片藏在闺中人未识的沙滩,从东湖南路经过,根本不会想到小山背后别有洞天。
山不高,有点陡,怪石嶙峋。不少户外攀岩爱好者来玩,还搞过徒手攀岩挑战。
想起来了,小时候我也来游过泳。这里山石多,方便换衣服。
二十几年前,东湖水不如现在干净。唯独这一块,湖水是蓝的,腥气不重。
当时,在这里拍婚纱照的比现在还多,新人轮流排队。没有高铁的时代,飞机票又贵,拍海滩婚纱照太奢侈,不如武汉本地完美平替。
说不定你爸妈、哥哥嫂子的海滩婚纱照,就是这里拍的。
那时候,拍到一半中场休息,摄影师就要提醒:不要到山后头去,免得看到不该看的。
在岸边眺望,远处水面伸出无名铁栏杆,像是海上沉船露出一截桅杆。还有一块几平米大的小岛,岛上竟还有棵小树。我总觉得它们不属于这个世界,是彼得潘的neverland。
一个月黑风高的大白天,我和小伙伴鼓足勇气,驾驶游泳圈登陆neverland,吃了点亏,才知道那是塞壬的诱惑。
看山走死马,看岛更是,我差点就回不来,错过这勤劳搬砖的美好人生。
半侧山有个“大仙”
武汉民谚“玩在武大”人尽皆知,武大学子“玩在半侧山”则秘而不宣。
一位武大毕业的朋友透露,上学时他们摸黑打手电过来,在山上找枝条生起篝火,在沙滩上弹琴唱歌……
半侧山还有个名字叫“恨石”。“恨石”跟湖面上一块大礁石犄角相对,后者叫“浪淘石”。武大老牌社团,浪淘石文学社,就得名于此。
浪淘石文学社全国闻名。恨石则是春英诗社的净土。
珞珈传说:半侧山的真意,只有在夜晚携酒登顶时才会显现。一代又一代的诗社成员夜登半侧山,以梦为马,饮酒作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半侧山就有个“大仙”。
大仙2016年加入春英诗社,当时就外号“大仙”。半侧山南面崖壁上生了一株乌桕树,大仙失恋后连续一个月夜登半侧山,对着乌桕树痛哭。乌桕扛不住,由荣转枯,不再生枝叶。
大仙赋诗两首,其一《哀乌桕》:去年乌桕生,今年乌柏死。愁心漫辐射,侵尔肌与髓。其二《半侧山》:尔来千余年,乌桕青复赤。山成山不灭,潮生潮已逆。
过了些年,老乌桕边长了新乌桕,生机勃勃,为此又有人写诗:
乌桕曾枯沧波死,万事人间一系。
武汉人最早
实现“男女混泳”
不在凌波门而在半侧山
很可能,武大学生对半侧山的爱超过凌波门。这里山海明月,浪花连绵,相比之下,只有“小栈道”的凌波门,更像是半侧山的延伸、附件。
“山下更有一个浩渺的东湖,湖水清深,山气凉爽,临湖还有浴场的设备。”“假如你要游水,再下一个坡,便达到那个细沙平铺的湖岸了。”
郭沫若在《洪波曲》里就写到了半侧山沙滩浴场。那是1938年的武大。从当年发行的明信片上,可以看到郭老写过的景象:
一个半岛,沙滩边礁石星罗棋布,木板栈道围合,就是一个简单的浴场。对岸是磨山,风景和现在差不多,只是少了个摩天轮。
|| 半侧山两边都有石刻,来自书法家黄德琳。
据武汉大学校史,武大最早的游泳池就在半侧山。
《武汉市志·体育志》记载,1934年汉口市在东湖举行游泳选拔比赛。1935年,华北日报刊发文章《参观武汉大学》,其中记叙“……因之游泳之人,益形增多,中西人士,摩登男女,往来如织。”当年风气未开,女子下水与男性共泳于公共场所,还是很前卫的举动。
而凌波门泳池建于1956年。也就是说,武汉最早打破禁忌实现“男女混泳”的地方,不可能是凌波门,而应是半侧山。
话说大仙从武大毕业后当了语文老师,做了个公众号,名叫“半侧山”。
前两天,我看到了大仙当年以泪浇灌的那棵老乌桕,还是枯的。那天我约上了童年玩伴,搞了桨板和救生衣,再次从沙滩下水。岸边游客见了打趣:他们要去远航了。
多年后,我们重访neverland,并首次登陆浪淘石。
日落半侧山之巅,一道霞光洒向水面,刚好在浪淘石戛然而止,骄傲又浪漫。
返回时天已黑,浪淘石消失了,岸上火光摇曳,山顶手电光时而隐现,琴声、歌声朦胧传来……夜色中的一切,未知而诱人。
凌波门早已不是当年的凌波门,半侧山还是原来的半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