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网络热议一个话题:恶名昭著的美国雇佣兵组织——莫扎特集团的部队,再次现身乌克兰战场:5月19日,俄方宣布在扎波罗热附近的新安德烈耶夫卡地区,成功摧毁了一个连的外国雇佣兵,击毙23人,俘虏7人,其中有英国和加拿大公民,相关资料则显示,他们属于美国私人安保公司——莫扎特集团——的雇佣兵。
乌战爆发之初,两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退役上校:作为记者现身乌克兰的前美国中央司令部特战部队副司令米尔本、以及在乌克兰经营了三十多年媒体及营销项目的前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贝恩,2022年3月,共同创立了一个雇佣兵组织——“莫扎特集团”,征召北约的退伍老兵入乌参战。
“莫扎特集团”的命名,在国际社交媒体上,一直被视为对俄罗斯私人武装瓦格纳集团(PMCWagner)的直接模仿,暗示两者在乌克兰冲突中的对抗关系。其成员主要由北约国家退役特种部队人员构成,包括美国、英国和瑞士的军事专家,招募时特别注重火力支援与无人机操控能力。资金来源则被指依赖北约国家富裕的乌克兰移民群体,并通过贝恩设立的“人道主义基金”进行掩护性筹款。
尽管莫扎特集团宣称以人道主义援助、平民疏散和军事训练为核心任务,但俄罗斯及部分国际观察指出,该集团实际从事战场侦察、破坏行动及西方武器测试,成为乌克兰战场上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存在。
俄罗斯媒体进一步指控莫扎特集团参与非法人体器官交易网络,并负责在顿巴斯地区测试美国新型武器。尽管米尔本否认与五角大楼的直接关联,但集团成员的高规格美军背景及其与乌克兰军情总局的合作,暗示其行动可能具备西方国家的间接支持。
莫扎特集团的活动模式常被类比美国黑水公司(现Academi),后者因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滥杀平民丑闻臭名昭著。两者共性包括:依托政府背景的“私营”外壳、高机动性的小规模作战单元,以及游走于国际法边缘的行动权限。不同之处在于,莫扎特更强调“混合战”特性,即通过媒体宣传强化其人道形象,同时隐秘服务于战略目标。
不过,自诞生之日起,莫扎特雇佣兵部队,就充满了争议。莫扎特集团最为公开的活动,包括为乌军提供短期作战训练,内容涵盖狙击、战术机动和武器操作等,但英国媒体都曾披露其课程周期仅5至10天,远低于常规军事训练的6个月标准,暴露出训练质量与实战需求的脱节。而且,该集团声称承担平民救援任务,但其装甲车在基辅控制区对“可疑车辆”无差别开火的行为,也引发了对人道主义旗号的质疑。
此外,莫扎特集团雇佣兵积极参与的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战役以及巴赫穆特战役,最终都是以乌军的惨败收场,这对莫扎特集团的打击,也是非常沉重的,以至于乌克兰网络上都有人开始指责,乌军之所以丢掉北顿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这个城市群,就是因为莫扎特雇佣兵导致大批乌军投降造成的。
结果,莫扎特集团在网络上声誉扫地,其高级指挥官迷恋于在大后方摆拍、基层雇佣兵忙于酗酒、泡妞的新闻相继曝光,集团的收入受到极大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两位创始之间的矛盾大爆发:米尔本多次受到其伙伴和西方记者的批评。他被指控酗酒、对乌克兰当局恶语相向、财务欺诈和挪用通过慈善平台筹集的资金。
结果,2023年2月,俄罗斯瓦格纳部队在巴赫穆特打得威风八面之际,米尔本却直接宣布“莫扎特集团”关门大吉,彻底结束了该雇佣兵组织在乌克兰战场的存在。不过,他本人,并没有离开乌克兰,而是一直在努力重建新的雇佣兵组织。
现在,据俄方的消息显示,莫扎特集团已经死灰复燃,其雇佣兵已经出现在库尔斯克和别尔哥罗德边境线附近。这次,莫扎特集团在扎波罗热地区被团灭一个连队,只能是说:对北约雇佣兵恨之入骨的俄军,现在已经盯上了莫扎特集团,在努力争取再次将这支雇佣兵部队打出乌克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