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博主在景区摆摊转卖蜜雪冰城柠檬水”的推文引发网友的关注与讨论。这个博主直接靠"倒卖"蜜雪冰城发了笔横财!用外卖红包3块4一杯批量进货(门店价4块),扛着保温箱到景区卖6块,3个半小时狂卖98杯,净赚254块!要是按旺季日均100杯算,月入轻松破5万,比白领赚得还多!

网友吵翻了:有人说这是景区刚需生意经,毕竟游客口渴时10块的矿泉水都买;也有人骂吃相难看,这不是把蜜雪冰城的实惠当韭菜割吗?






但除了安全和侵权问题,大多数人都选择支持该博主的行为。为什么这种明显的倒买倒卖行为,还是要站他这一边?

当上海迪士尼的农夫山泉卖20块、张家界山顶的"10块钱矿泉水+15块泡面"套餐成为默认规则时,景区就不是在做生意了——他们是在拿风景当人质,逼游客交赎金。


网友的愤怒点在哪?

1. 垄断式暴利太扎心

景区商家交着50%营业额的"场地费",转头把成本翻5倍转嫁给游客。就像你去长城看风景,结果每口空气都要收门票,这波操作直接触发"公共资源私有化"的集体愤怒。

2. 矿泉水刺客现原形

当某博主实测景区矿泉水比星巴克还贵,话题#景区刺客图鉴#直接冲上热搜。年轻人不是怕花钱,是恨这种"坐地起价"的羞辱式消费——高铁站卖3块的面包,到了景区摇身变成15块,连包装都没换!

3. 法律武器成摆设

《景区管理条例》写着"民生商品需限价",但商家总玩文字游戏:冰可乐算"冷链运输特殊商品",手冲咖啡是"特色服务体验"。网友气到自创"景区价格计算器":1元矿泉水×3(场地成本)+5(人力成本)=10元?这公式比量子力学还玄学!


就像当年滴滴用私家车挑战出租车垄断,某些"违法"行为其实是市场自发的修正信号。今天,3.4元的奶茶倒卖6元,挑战的是景区商圈的“坐地起价”现象。网友支持的不是违规,而是市场对不合理定价的自发修正。

这个剧情如果拍成电影,大概会是一部微缩版《肖申克的救赎》:

一个普通年轻人,用算法红包当“鹤嘴锄”,在连锁品牌浇筑的铜墙铁壁上凿开一道裂缝,让阳光漏进来。

蜜雪冰城的标准化生产、景区饮料的溢价逻辑、甚至外卖平台的补贴机制,都在他的保温箱前短暂失效。

用3块4的成本搏6块的利润,98杯柠檬水卖完的时候,他像《我不是药神》里的程勇一样,用野路子打赢了一场商业系统的“不对称战争”。


说到底,网友不是支持“违法经营”,而是受够了“只许景区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双标。当正规渠道的物价离谱到像在收“风景税”,那么所有钻空子的人都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侠盗”——虽然不完美,但至少比坐地起价的吸血鬼强点吧?

来源 丨红网论坛@旧巷情书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