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同济校园,飘荡着美食的香气。5月20日,一场以“文化共融·世界同窗”为主题的多国风情展暨全球美食节在同济大学南校区拉开帷幕。
这场由杨浦中华文化学院、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与杨浦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联袂打造的盛宴,不仅是一次舌尖上的环球旅行,更是文明互鉴的生动课堂。
美食为媒,方寸餐桌见山河
活动现场,40余个美食展位铺展开来,犹如微型“世博会”。在中国展区内,晶莹剔透的糖葫芦折射着非遗技艺的光彩,寓意团结吉祥的水饺成为了很多留学生的最爱。而东西部协作地区的拇指玉米和鲜花饼,则诉说着沪滇情深的帮扶故事。
一旁的国际展区也是热闹非凡,频繁上演着“舌尖上的外交”。乌干达留学生手持可可豆,现场演绎从苦果到巧克力的蜕变;法国留学生将马卡龙垒成微型埃菲尔铁塔,笑称“这是塞纳河畔的甜蜜密码”;越南春卷与上海春卷的“对话”中,薄如蝉翼的米纸与酥脆面皮碰撞出了饮食文化的智慧火花。
如何将中华传统美食更好地推向世界,让更多外国友人体会到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心斋清真饭店董事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马旺林携素饼、条头糕和白斩鸡来到了活动现场。他说,“美食是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我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外国友人们感受到非遗美食的温度。”
当巴基斯坦的“汉娜纹身”遇见中国的书法艺术,当哈萨克斯坦的酥油茶与江南龙井同席飘香……“这不是简单的文化陈列,而是文明的密码本,让不同文明在烟火气中完成着最朴素的对话。”上海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陆琦表示。
艺术作桥,歌舞声中见精神
恰逢同济大学118周年校庆,文化展演成为最动人的献礼。同济中国学子一曲《那些喊给天空的》唱出了“同济天下”的赤子情怀。来自汤加、孟加拉国、土库曼斯坦、老挝、东帝汶、巴基斯坦、缅甸的同济大学留学生们则用或热情洋溢或优雅娴静的歌舞表演,表达着自己对于学校的祝福。
“每个舞步都是文化的基因,每道佳肴都是历史的切片。”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翔宁感慨道。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还进行了“熊猫叨叨”美食团授帽仪式,象征着青年一代正在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区校联动,共育文明共生林
近年来,杨浦通过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与高校国际平台已经形成了“活动共办、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而这场吸引80余个国家千余名师生参与的活动,背后是杨浦与高校“区校协作”的生动模板。
“文化自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正如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常委、杨浦海外联谊会会长董鑫旺所说,这场活动既是一场狂欢,更是一颗“种子”——在每位参与者心中种下理解与尊重的种子,最终收获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果实。
文字 |窦雨琪
图片 |窦雨琪
视频 |杨镏箐
编辑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