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越美术馆首馆于山东烟台启幕。这座扎根大学校园的非营利机构,以 “教育+艺术” 为核心定位,在滨海城市的肌理中探索当代艺术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能。开馆展 “宁静之海” 以烟台的城市叙事为起点,串联海洋文化、工业历史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哲思,为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美术馆生态提供了全新样本。
在展览开幕前夕,我们与馆长及联合创始人、本次开馆展策展人马豪展开对话。在交流中,他分享了办馆理念,表达了对艺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从他的讲述里,我们得以明晰越美术馆背后的实践逻辑与愿景。
馆长及联合创始人马豪在“宁静之海”现场
多重身份:平台思维赋能美术馆生态
越美术馆的创立与发展,和马豪的职业轨迹紧密相连,他的过往经历为美术馆的起步和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马豪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陶瓷与玻璃专业,早期作为创作者在材料艺术领域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也对艺术家在创作和作品展示阶段遭遇的困境有着深刻体会。这份共情成为他后续行动的重要动力,促使他从帮助朋友策展起步,逐渐投身于搭建艺术平台的事业,发起Skyline Project天际线公共艺术项目,专注推动当代艺术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参与上海苏河皓司艺术社区共创期间,马豪主导的Skyline in HAUS项目致力于探索艺术激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方式。项目推进中,他意识到“艺术只有突破传统展览空间的限制,与社区和公众展开互动,才能充分释放其社会价值”。这一发现深刻影响了越美术馆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使其确立了“飞越城市、穿越校园、跨越边界”的理念。
越美术馆(烟台馆)
此外,作为UCCA青年赞助人项目多年的参与者,马豪以策展人的身份组织年轻艺术家开展工作室探访和导览活动,为艺术交流创造了更多机会。除此以外,他积极的参与各大美术馆的项目,研究不同的收藏方向和理念,让马豪对“机构化收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确了越美术馆的收藏方向。他深知,收藏不仅是对艺术品的保护,更是传播艺术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越美术馆在收藏时,倾向于挑选与校园场景适配的作品,如互动性强的装置、影像等艺术作品,尤其是观念艺术。马豪补充道:“观念艺术凭借对社会和时代的深刻洞察与思辨,能够启发师生群体,这与越美术馆作为教育型美术馆的定位高度契合。”
上:谭永勍,《科学家、造物者》,布面丙烯
下:佘海晴,《露珠》,2x5.5m,综合材料,2023
越美术馆开馆展“宁静之海”展览现场
“艺术家+策展人+艺术赞助人”的多重身份,赋予其更立体的行业视角。马豪善于整合艺术生态资源:注重艺术与产业的结合,探索融合发展路径,为艺术家创造更多创作灵感和展示机会,为机构带来更丰富的资源,为公众带来更具创新性的艺术享受。这种全面认知让他在运营越美术馆时,能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美术馆的发展开拓更多可能,真正以平台思维赋能美术馆。
开馆展“宁静之海”:重构城市记忆
越美术馆开馆展“宁静之海”以烟台城市发展为线索,串联13位中国年轻当代艺术家的30余件/组作品。马豪认为,聚焦中国年轻艺术家群体,与他们共同成长是美术馆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建设的关键路径。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从不同维度呼应烟台的城市文化脉络与海洋意象,形成多元视角的对话。
越美术馆开馆展“宁静之海”展览现场
任莉莉,《鳞》,380×160×3cm
记忆海绵,UV印刷 ,2021
越美术馆开馆展“宁静之海”展览现场
展览"宁静之海"由主展区与浮岛剧场两部分构成。主展区汇聚陈若璠、常羽辰、曹舒怡、胡为一、李青、任莉莉、佘海晴、谭永勍及张移北九位艺术家的作品,致力于探索海洋意象如何融入人们的文化结构与情感经验,同时积极回应AI时代人类面临的身份、记忆与感知的变动。在这里,艺术家们运用绘画、雕塑、综合材料与多媒体装置等多种媒介,深入探讨环境危机、地缘身份、身体感知和技术边界等前沿议题。例如,李青的作品聚焦城市风景和建筑,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城市发展与海洋之间的内在联系;胡为一的委任创作,回应胶东半岛的地方历史与海洋文化,他从田野调查中采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渔民、海军及沿海居民的历史照片,并与AI生成的“海神”图像并置,引发观众对文化根源与城市发展的深刻思考。
李青作品,“宁静之海”展览现场
胡为一,《缓缓归航》,85×85×185cm
木制旅行箱、摄像头、轨道、步进电机、摄影照片、亚克力、不锈钢、铝合金,2025
越美术馆委任创作,“宁静之海”展览现场
"浮岛剧场"呈现了费亦宁、厉槟源、蒲英玮、陶辉四位艺术家的影像作品。这个漂浮于展览的放映空间,不仅是影像展示的场所,更构成了一个“漂流的空间”隐喻。在这里,影像与现实相互映照,观众沉浸在影像循环中,与自身的时间错位短暂重逢,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观众仿佛脱离了现实的束缚,在影像的世界中进行一场心灵的漂流,感受着海洋文化的深邃与神秘,同时也在思考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与未来的方向。
厉槟源,《过渡》,5’00”
单频彩色视频(静帧),2016
越美术馆开馆展“宁静之海”展览现场
马豪认为策展就是叙事,他将展览比作讲故事,每件艺术家的作品如同故事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共同串联起一个完整的叙事。在“宁静之海”中,各作品围绕主题,从海洋传说、城市变迁、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展开叙事,使观众能深入理解烟台的城市文化。此外,展览还设置了文献区,结合烟台的甲骨文文化,将徐冰的地书、常羽辰的《珊瑚词典》以及当地甲骨文研究并置,鼓励观众参与创作,思考文字符号与象形文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强化了观众与展览的互动,让观众成为城市记忆重构的参与者。
常羽辰,《珊瑚辞典(捕获)》,不规则尺寸
轻质石粉粘土、渔网、渔线,2022
越美术馆开馆展“宁静之海”展览现场
常羽辰作品,越美术馆开馆展“宁静之海”展览现场
“宁静之海”试图在技术浪潮中按下暂停键,引导观众回望文明演进的轨迹——从海洋生命到城市聚落,从甲骨刻痕到数字代码。展览并非提供确定的答案,而是以艺术为媒介,唤起对未知的敬畏。这种对“在地性”的深度实践,为越美术馆后续探索城市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共生关系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左 : 张移北,《钢盔》,尺寸可变, 青铜、鹅蛋、刷子,2024
右:陈若璠,《登岛日记》,2.6×1.4m ,2’16’’,真丝、聚酯纤维混纺,多屏动画,2024
越美术馆开馆展“宁静之海”展览现场
曹舒怡,《离岸的形状》单屏录像,15’00”,2023
越美术馆开馆展“宁静之海”展览现场
双城叙事:从烟台到哈尔滨的在地实验
在当代艺术生态的版图中,越美术馆正以独特的姿态开拓前行。马豪强调,越美术馆肩负着“在缺乏当代艺术生态的城市播下种子”的重要使命,通过举办展览、开展驻地项目与实施公益计划,激发区域文化活力。而越美术馆的“双城双馆” 计划(烟台馆 2025 年开放,哈尔滨馆 2026 年开放),则是对这一使命的深度实践,致力于达成 “在地性” 与 “联动性” 的有机融合,以全新的在地视角,让当代艺术内容融入城市文化循环。
越美术馆(烟台馆)
马豪将烟台和哈尔滨视为文化实验场。烟台,这座滨海旅游城市,拥有独特的海洋文化。它不仅是中国第一批开埠城市,留存着外国历史建筑群,作为港口城市,民众向海而生,形成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还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以及葡萄酒酿造传统,生物制药、化工等支柱产业也颇具规模。越美术馆借助这些优势,深入梳理当地文化脉络与产业资源,将当代艺术与城市特色紧密相连。在 “宁静之海” 开馆展中,展览以海洋为线索,深入挖掘蓬莱传说、港口工业、生态保护等议题,实现艺术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
哈尔滨则以冰雪文化闻名遐迩。近年来,哈尔滨的冰雪文旅火爆,其冰雕节、冰雪艺术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越美术馆(哈尔滨馆)立足这一特色,积极开展在地艺术项目。马豪透露,2026年冬季,哈尔滨馆开馆展计划推出 “冰雪主题的当代艺术大展”,届时将邀请艺术家探索冰雪材料的观念性表达,把冰雪从传统的旅游景观转化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媒介,进一步推动冰雪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融合。
越美术馆(哈尔滨馆)效果图
双馆之间的联动不仅体现在内容巡展上,更重要的是资源的在地转化与流动。烟台馆的海洋主题艺术教育工坊将在哈尔滨根据当地特色衍生为具有在地性主题课程。两地学生借助线上平台共享学术资源,实现知识的交流与碰撞。这种创新模式被马豪称为 “跨地域式探索”。在他看来,“美术馆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教育生态中的一环。我们最终希望形成一张覆盖多城市的艺术网络,促进艺术资源在不同城市间的流动与共享。”
马豪判断,“未来十年,每个三四线城市都将出现自己的美术馆生态”。当前,一线城市的艺术生态已相对成熟,而二三线城市在艺术领域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越美术馆的 “双城双馆” 计划正是在为这一未来趋势进行积极探索。凭借东方剑桥教育集团的支持,越美术馆未来有计划依托集团资源进入更多城市,构建网络矩阵式的艺术项目。除了在烟台和哈尔滨的实践,越美术馆还设想在不同城市开展快闪空间,输出优质艺术文化内容,将艺术深入校园、链接产业、激活社区。
越美术馆明胶版画艺术工坊
独特的美术馆基因:教育集团赋能与跨学科创新实验
作为东方剑桥教育集团支持下的非营利项目,越美术馆的独特性源于与集团生态的深度融合,东方剑桥教育集团的董事长于越作为越美术馆的创始人与发起人提出了最初的构想。东方剑桥教育集团业务覆盖全国39个城市的170余所学校,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学段教育体系,为美术馆的在地化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构建起独特的“教育型美术馆”生态。
烟台城市科技职业学院,越美术馆(烟台馆)位于该校区内
依托集团,越美术馆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既降低了运营成本,也为艺术与教育的可持续融合开辟了新路径。在硬件设施上,美术馆与马术馆、图书馆共同组成“三馆赋能”体系:马术馆通过公益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图书馆为艺术项目提供学术资源支持,美术馆则成为跨学科实践的试验场,探索艺术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课程共建方面,学生不仅参与展览布展与公共活动策划,还能通过专业关联工作坊深化实践能力。例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机械美学”工作坊将艺术审美融入技术教学,人工智能课程中引入“算法伦理”策展内容,引导学生以跨学科视角思考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公益实践层面,美术馆以“校园即社区”为理念,将体验式艺术教育工坊延伸至乡村,为留守儿童提供精神关怀。
马术馆内景
图书馆内景
同时,越美术馆持续开展创新实践并积极探索新领域。除常规展览外,美术馆通过影像放映、剧场导览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并依托学校资源开发多元化工坊项目——既有石塑粘土雕塑、海洋主题版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也拓展至心理疗愈艺术等新兴领域,实现专业与艺术的跨界联动。国际交流方面,美术馆与瑞士大使馆及文化基金会合作开展艺术家驻地项目,邀请海外艺术家来华创作,未来计划通过资源置换推动国内外艺术家双向交流,促进文化对话。面对数字化趋势,美术馆规划线上展览、工坊课程、学术讲座及导览直播等数字化项目,突破地域限制,为艺术教育开拓更广阔空间。
越美术馆艺术家对谈 “标本箱与数据库:两种海洋叙事的考古现场”
艺术家胡为一(右)与作家、海洋文化研究者盛文强(左)于对谈现场,2025
马豪表示,“教育”是越美术馆的底色。他希望通过艺术激发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让校园成为艺术教育的孵化器,再通过公共项目辐射城市,形成“校园—社区—社会”的三级渗透。
结语
从校园到城市,从单一展馆到双城联动,越美术馆试图证明:当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当地域文化与当代议题产生共振,美术馆可以成为连接人与文化、过去与未来的活态空间。越美术馆的实践,是对传统美术馆模式的一次破界。在民营美术馆竞争激烈的当下,越美术馆以教育为锚,艺术为帆,正在驶向一片尚未被充分探索的海域,而前方的风景,正因其独特的定位与坚定的实践,显得格外值得期待。
*以上图片致谢越美术馆
出品人:董瑞、吴双
采访、撰文、 版式设计: Tina
审校:王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