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游新闻记者在见面会现场了解到,5位自然资源领域代表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讲述各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实践与故事。
见面会现场。 图片来源/国新网
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王娟惠介绍,自从她担任田长以来,将耕地保护写入村规民约,纳入网格化监管体系,还建立了一支巡查员队伍。在村里构建起人工监测、卫星影像、无人机等空中监测相结合的综合耕地监管模式,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在守牢耕地红线的同时,还积极推进耕地建设保护,开展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整合形成超1500亩优质耕地,实现统一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提升土地效益、增加村民收入,东安村也获评浙江省“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
扎根一线26年的基层地质工作者,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表示,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他的工作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像“地球医生”一样诊断地球结构,探寻资源能源矿产。多年来,他参与探获大中型以上矿床11处,累计为国家提交金矿1300多吨。如今,作为山东省地矿局金矿找矿创新团队负责人,他牵头建设了自然资源部深部金矿勘查开采技术创新中心,为地质找矿搭建了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未来将继续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图片来源/国新网
从事规划行业26年的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也是一名乡村责任规划师。她参与了“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空间方案编制,还有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等规划工作。在他的眼里,上海的乡村藏着很多“宝藏”。 近十年来,她和同事发起志愿者团队,开展“乡村责任规划师”行动,秉持着老一辈规划师们的“铁嘴、铁笔、铁脚”三铁精神,走遍4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郊野地区。“当我们走过荒野的小径,坐着石船去寻觅荒野秘境的时候,欣喜地发现乡村里还藏着千年的江南农耕遗存。这时候,我们就去查阅古籍,访谈专家、匠人,学习如何小心翼翼地去保护我们的江南遗存。同时,我们也把调查出来的乡村古建筑、古街、古桥、古树,以及现在还活态传承着的乡村文化风貌等,把它们整理成百万字的上海特色村落风貌纪实丛书。还编制了 ‘沪派江南’乡村规划,还有湿地规划。”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赵炎平先后12次参加南极考察、4次参加北极考察任务。他承担的这项工作其实是非常艰苦的,有时候甚至是充满了危险。在担任船长期间,他和同事们需要面对咆哮的西风带、危机四伏的冰山、常人难以忍受的极寒等挑战,还要面对长时间在海上航行的寂寞。
赵炎平表示,这份工作不仅是为南极科考站的物资和人员运输以及科考站建设提供了保障,还让各国科学家在南北极拥有了一个可以移动的海上实验室。他还全程参与了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的设计、建造、设备调试等相关工作。“雪龙2”号的入列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开启了“双龙探极”的新模式。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赵炎平。图片来源/国新网
“我今天也为大家带来了‘雪龙2’号的模型,是1:300的。(展示)这艘船总长是122.5米,宽度是22.3米,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5000吨,具备首尾双向破冰的能力,能以2-3节船速连续破冰1.5米+0.2米积雪。”赵炎平现场展示模型并表示,他和同事将继续守护好“雪龙”号和“雪龙2”号,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李玉花介绍,她自2016年成为了生态护林员以后,一直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山。尽管巡山困难重重,但看到林子平安她就倍感欣慰。她还带动村里妇女成立独龙毯合作社,发展林下产业,提升了村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