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最近高调试射了自主研发的"陆剑II"防空导弹,三发全中无人机的画面看起来很提气。但翻开底牌,这套被台媒吹嘘为"填补防空空白"的系统,总共只有六套发射单元、246枚备弹。

用这点家当对抗解放军火箭军上千枚导弹和铺天盖地的无人机群,就像拿着水枪去挡海啸——战术上或许能打掉几个目标,战略上根本改变不了战局走向。

(图1)


这套系统(如图1)的软肋简直写在脸上。

所谓"短程防空"的定位,注定了它只能拦截低空慢速目标,对东风导弹和歼-20根本够不着。

更讽刺的是,演练中击落的还是民用级无人机,而解放军早已列装具备电子对抗能力的攻击型无人机。台地方武装力量宣传的"本土化供应链"也经不起推敲,关键芯片和发动机仍依赖进口,战时封锁状态下连维修零件都凑不齐。

看看俄乌战场就知道,当俄罗斯用巡航导弹饱和攻击时,连北约援助的防空系统都频频漏网,台地方武装力量这几套玩具般的装备能撑多久?

台湾地方防务部门显然在自欺欺人。他们一边吹嘘"陆剑II"的机动性,一边却把半数系统部署在固定阵地;一边喊着要建"不对称战力",却把大笔预算砸在传统防空导弹上。

这种思维还停留在20世纪的传统消耗战模式,完全无视了解放军"点穴战"的打法——先用电磁压制瘫痪指挥系统,再用高超音速导弹敲掉防空节点,等台地方武装力量反应过来时,制空权早就易手了。

(图2)


更致命的是,六套系统的部署密度连保护关键设施都不够,解放军完全可以用"田忌赛马"战术,用廉价无人机(如图2)消耗台地方武装力量昂贵导弹。

但其实台湾真正的防线不在导弹阵地上,而在街头巷尾。

乌克兰能抗住俄军靠的不是爱国者导弹,而是全民皆兵的国土防御部队。台湾多山的地形和密集城市群本是打游击的天然战场,但台地方武装力量至今还在迷信"高科技决胜论"。

与其花20亿新台币买一套拦截率存疑的防空系统,不如给每个里长配发标枪导弹,把捷运隧道改造成军火库。看看加沙的哈马斯怎么用地下室作坊的土火箭拖住以色列铁穹,就该明白现代战争早就不拼武器代差了。

美国人的算盘打得比台地方武装力量清醒得多。他们卖武器从来只给够"流血抵抗"的量,从没打算让台湾能"独立防御"。五角大楼去年兵推显示,即便美军介入,台海制空权也会在72小时内易手。

(图3)


日本《产经新闻》更爆料,美方已多次暗示台当局要准备"后沦陷时期"抵抗方案。这些信号说明,西方期待的从来不是台湾能打赢,而是用巷战(如图3)泥潭消耗大陆,就像他们在乌克兰做的那样。

只是,时间不在台湾这边。解放军每年新增的导弹数量比台地方武装力量十年采购总量还多,而当台炫耀导弹试射时,大陆的军工复合体正在量产射程400公里的巡飞弹。这种差距不是靠几套漂亮装备能弥补的。

说到底,台湾需要的不是更多导弹,而是彻底的战略清醒。要认清所谓"防空保护伞"根本不存在,否则,把每栋大楼变成狙击点,每条街巷变成雷区,只会牺牲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瞭望202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