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六周年之际,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合作体制机制日趋成熟,产业协同水平不断提升。

带着开放的基因,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迈进。政府、学界等仍在努力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之策,为大湾区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5月20日至21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行,围绕“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在粤港澳大湾区,众多一流的基础研究机构支撑着大湾区走向国际一流湾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在论坛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把科技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对整个国家发展而言,科技创新是核心,而培育人才也是港科大(广州)在广州办学的重点,“加州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培养高端人才,带动了IT产业发展,这也有助于全世界产业的发展,所以当时港科大(广州)想采取类似的模式,希望带动中国高端产业的发展。”

进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键期

过去六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一张蓝图逐渐变为实景,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今年初,广东21个城市2024年经济数据公布,大湾区内地9市继续为广东经济挑大梁,9个城市GDP占比超八成,达到115365.1458亿元。随着香港2024年GDP预估同比上升2.5%,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GDP有望跨越新的万亿台阶。事实上,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已达1.99万亿美元,经济总量超越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并驾齐驱。

伴随着经济“加速跑”,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等方面实现了令人炫目的发展速度。当前,大湾区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还有3个5000亿级、7个千亿级和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一大批科创平台、科学基础设施布局落地。在大湾区布局的华为、腾讯、比亚迪等行业领军企业已然成为中国科创的名片。

独角兽往往代表着未来变革的力量,它们代表的科技水平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2024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在会上表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区域产业链分工协作持续深化,融合叠加效应逐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制造业领域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之一,发展基础条件更加坚实。”

面对“十五五”这一关键窗口期,粤港澳大湾区正围绕着协同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三大维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正值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入关键期,胡祖才指出,在这个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仍面临较多挑战,“首先,是外部环境巨变冲击明显加大,大湾区经济或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水平还需提升,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要提升;第三,区域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程度仍要提升。”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外界难免会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先进湾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水平进行对比。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蓝海涛表示,大湾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领域是优劣势并存,比如经济增长速度快、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其他国际湾区、大湾区制造业增加值在四大湾区遥遥领先等,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所在。与此同时,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还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产业体系建设能力:“第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第二,是提高管理规则制度国际化水平,最直接的途径是增加外籍科研人员的数量;第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恶化,特别是国际产业经济发展秩序难以预期;第四,在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压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端产业方面投入仍然不足。”

对此,会上专家各抒己见,纷纷提出建设性建议。胡祖才认为,“首先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大湾区产业竞争力;其次,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增强大湾区产业发展的韧性;第三,推进大湾区产业与国际产业供应链融合,拓展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空间和影响力,特别是加强粤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互联互通,吸引国际要素高效配置,强化大湾区国际门户的功能;第四,推进数字、绿色、文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大湾区产业迈向中高端。”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参事室)副局长(副主任)纪敏则从金融的角度给出建议。他认为,要支持香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创造条件让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枢纽是下一步的重点;其次,是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深圳、广州这些金融中心城市要抓住机遇,通过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降低要素流动成本,吸引全球金融资源集聚;第三,让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当中发挥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比如在科技金融和养老金融方面发挥优势。

高新科技聚集赋能产业

世界级湾区的背后,往往有一流的基础研究机构作为支撑。斯坦福的工业园区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辐射实验室,是硅谷崛起的基础。得益于众多创新要素的集聚,这些湾区也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枢纽。

就目前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确立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为此,大湾区不断增进科学研发的投入。数据显示,2023年,大湾区的R&D经费支出近5000亿元,比2018年增加了2100多亿元,平均年增速超过了30%,可见大湾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科技创新是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大湾区创新要素迅速聚集,产业体系日渐完备,人力资本、金融服务的发展优势不断积累,逐步迈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王一鸣进一步强调,“从科技投入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研发费用已经突破4000亿元,其专利授权的有效发明专利应用量也是全国第一,大湾区正在成为国家重要的创新的策源地,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上也是突飞猛进。而且,科技创新也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也是大湾区相对其他地区来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因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正在加快确定,初步构建起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和科技金融加人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局面。”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创新生态是由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和金融支持“三驾马车”组成的。对创新生态的构成,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提出几点建议,他表示,首先要以一流大学优势学科为依托及加以延伸,建设专业性信息研发机构,加快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培育高精尖企业;其次,要发挥大湾区的国际化优势,加强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资源,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用世界智慧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或者创新联合体;再者,是推进协同共生,合理分配资源,特别是一流学科的高级人才,考虑如何才能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例,自2024年以来,广州市政府多次提出推进“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创新区,是助力广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地的重要举措。倪明选建议,创新区以“AI技术策源核、产教科教融合创新园、粤港澳青创示范园、数字化未来产业孵化园”组成“一核三园”的建设架构。

他向记者表示,加州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培养高端人才,带动了IT产业发展,这也有助于全世界产业的发展,所以当时港科大(广州)想采取类似的模式,希望带动中国高端产业的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